|
15日起,三水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式开通运营,首期共投入1000辆自行车,设置56个站点。16日300多位市民成为首批持卡者抢鲜体验后,称赞自行车可变速、质量好、骑行稳。甚至有市民计划将公共自行车作为出行首选。(《佛山日报》7月15日、16日E01版报道)
“公共自行车”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上世纪60年代荷兰开始出现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但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直到90年代末,采用计算机无线通信等实现数字化管理运营,公共自行车才迅速成熟推广开来。从国内外经验看,公共自行车只有公益性才有普及可能。然而,公益性推广又将不可避免出现了经济学“公地悲剧”或“公有资源灾难”难题。
“公有资源灾难”理论,即公共物品、资源因产权难以界定而出现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的必然结果。它确证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而每个人对公地都有使用权却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于是,人们只顾短期利益,对公共资源无休止掠夺滥用,个人私利不自觉将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最终带来双输的恶性循环。
三水公共自行车实现城区覆盖让人期盼以久。现在,市民愿望实现,办好卡后,卡一刷,骑着就走;到点了,车一还就得。便捷惠民,大快人心。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运营,不仅方便民众短途旅行,同时利于锻炼身体,低碳环保又改善城区交通拥堵。
然而,在市民叫好声中,一些负面隐忧也开始浮现。连日来,多名市民曾拍下图显示,一些停放自行车成了“桌椅凳”,一些成年人随意坐在车上休憩,并将重物堆在车篓;几处社区附近的停放站点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停放自行车被视作木马骑玩;更有甚者,自行车停放车位被占,被私划成了摩托车、三轮车位。
事实上,在杭州、武汉等国内率先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办卡市民无限量使用公共自行车极大方便了短途出行,也逐渐养成低碳、绿色出行习惯,但同时,自行车损坏率居高不下也成了通病。究其根源,一方面,自行车质量不过关,出现链条松动、脚蹬缺失、轮胎变形等检修故障;另一方面,人为恶意损毁、小零件被偷盗等不文明举动成为主因。
如何规避“公有资源灾难”?借该理论提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哈丁(Hardin)认为,一是责任体明确,也即产权明晰化;二是互相强制或政府强制,有效加强监管。三水公共自行车对办卡市民提出身份证、交付押金等门槛,正是以侧面监督形式,改良公产的私人利用方式。
细节处彰显城市文明和城市品质,公共自行车遍布城区,是便捷民众绿色交通工具,也是三水城市的流动名片。呵护好公共自行车,考验城市现代管理制度,也考验着市民的现代公民素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