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次捐一元帮助小诺怡活动受到关注。 《佛山日报》对三水籍大学生在微博上发起捐赠活动的报道。 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网络图片) 微公益的成长路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微公益网站是2007年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设立的FreeRice,它的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中国的微公益模式也受其影响。
在中国“微公益”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多背一公斤”网站的创建者“安猪”在2009年提出的。
2009年12月,中国第一家微公益互动社区——茶缸微博在上海成立。其理念是“积少成多、聚米为谷”。随后,网络上涌现出如救助铊中毒护士、寻找窑工袁学宇、捐助白血病女孩韩卫丽、援建广西农村小学等一大批微公益活动。
如果说,郭美美、卢美美事件,以网友围观、媒体调查的戏剧性方式,使官办慈善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那么,网上风起云涌的微公益事件,则以草根之善心,点燃星星之火。从“老兵回家”到微博打拐,从免费午餐到给尘肺工人洗肺,鼠标的一次次点击,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民间慈善之势头,星火燎原。
在三水,近段时间,大学生微博募捐帮助四川贫困生,网友网络呼吁给“面具女孩”捐款…… 微公益正在三水逐渐发酵。不过,微公益发展也同样面临问题:草根在网上呼吁,如何获取信任?如何扩大影响力?微公益未来的方向在何处?
作用:草根力量聚沙成塔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把物资送过去?我们想快点把情况反馈给捐助人。”最近几天,三水籍大学生陈秀妍常在QQ上这样催促朋友。
本月初,她和同学胡思恩等人,在微博上发起为四川贫困生募捐爱心物资的活动。募捐活动很顺利,目前,募捐的1.5吨物资已发到四川乐山师范学院的爱心社团那里,让他们转发到贫困学生手中。由于爱心社的大学生要上课,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将物资送到贫困生手中。陈秀妍很焦急,只得网上催。
此时,远在北京的三水人冼宜标,正在陪护女儿小诺怡。小诺怡还要进行多次面部手术,重生之路依然漫长。这个因车祸被硫酸烧伤的“面具女孩”,受到的关注前所未有。
一切,还是始于微公益。小诺怡受伤不久,三水本地论坛就有人号召为她捐款,最后募得爱心款约13万元。今年3月,三水网友“淼城闲人”发起微博转发捐款,承诺只要网友转发微博,粉丝每增加1人就为小诺怡捐赠1元。最终,他兑现承诺,给小诺怡寄去1500元。
微公益之于三水,并非一时兴起。
2010年3月,家境贫苦的韩女士被查出急性白血病。医生称,如果一两个月内不能筹集到30~40万元的手术费,生命将无法延续。
三水“南叔”等网友获悉后,发帖呼吁生命接力,请网友捐款,并为患者开通爱心账户,最后,网友们先后捐款8000多元。
或捐款筹资,或募集实物,微公益,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
效应:填补官办慈善的空白
4月9日,调查记者邓飞因发起免费午餐项目获得中华慈善奖。在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去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将投入160个亿,为试点地区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此举被媒体形容为“中央政府接棒免费午餐行动”。
种种迹象表明:微公益的连锁效应逐渐显现,公民行动正与政府决策汇集。在中国慈善版图里,民间力量慢慢获得了官方认同。
事实上,小诺怡事件经网络推动后,也引起了官方组织的关注。今年2月份,省红十字会联系上广州一家药业公司,给诺怡一家送去慰问金。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郑奋明看来,利用微博平台做公益的优势很明显:随手转发,互动性强,降低了组织和推广成本。“看似力量微小,但积少成多,受关注度高。”
新浪微博事业部运营高级经理刘新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为,微公益降低了从事公益的参与门槛,“围观即力量,转发一下也算参与了公益。”
微公益正逐渐井喷。仅新浪微博上就已有全国1000多家公益组织入驻,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微公益”,可以得到190多万个结果。
微公益以星星之火“燎燃”社会公益事业,而发展公益事业又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认为,政府一些决策,只能针对某些大的群体,并不知道细微的贫困在哪里。而微公益就不同,民间力量了解的信息很丰富,能创造性的发现最细微的需求,并寻求资源解决。
“这些都很好的解决了慈善资源的到达性问题。如果再加上一些专业背景,就能填补官办慈善的空白,形成自己差异化的定位,这恰恰是社会管理中的创新。”郭巍青说。
尴尬:草根遭遇“信任危机”
目前的微公益,主要分两种:记者、明星等公众人物,在微博网络上振臂一呼,从者云集。如记者邓飞,如壹基金的创办者李连杰;又或者,草根人物的灵光一闪,利用人脉转发微博,进而引起一些微博圈子的关注和再次转发。
小诺怡募捐事件和三水大学生给贫困生筹集物资,均属后者。发起者的普通身份,本来最能阐述慈善事业的人人参与的真谛。但在诚信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草根发起人遭遇了网友不信任的尴尬。
三水大学生胡思恩参与组织了这次募捐,收获了开心,也遭受了质疑。 “有人说我们是骗人、炒作。” 而网友“淼城闲人”也被人质疑是拉粉丝、增知名度。
在胡思恩看来,财务的公开透明是规避活动风险的最好方式。
在大学生为本次募捐活动专门开设的博客上,募集物资的清单,品种、价格、数量、捐款人名单都分门别类予以详细标注,甚至打折情况都详细交代,连一块5毛钱的橡皮都写明,并有现场图片为证。博客地址还被转发给一些捐助人士,让他们知道物资的具体用途。
实际上,即使是名人发起的微公益项目,同样要面对质疑。记者邓飞的应对方式是,每天在微博上,说清每笔钱的去向。
草根慈善的瓶颈不止于此。受制于平凡的身份,他们的微博转发并不高,传播范围也局限在不大的圈子中。
网友“淼城闲人”有关捐款的号召,最终得到的转发次数只有900条。“真有些失望,可能跟微博影响力有关吧。原计划1万元封顶,没想到转发不到1000条。”
郭巍青认为,草根发起微公益项目,关键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准备,“一方面要向有经验的组织取经;另一方面,要保证财务透明。”
三水区西南街道慈善会负责人谢龙则建议,面临不信任时,可联系慈善会等官方组织,“大家一起宣传,也许效果会更好。”
未来:制度化、产业化是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微公益的困境不止在当下,还在未来。
目前,不少微公益项目都是个体发出,受制于个体的力量和能力因素,其发起和组织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难以持久运作。制度化、产业化,或许是草根慈善的未来方向。
截至3月31日,免费午餐基金共筹集善款2410万元,全国1.5万余名孩子受益于“免费午餐”。
尽管如此,邓飞却致力于“去邓飞化”。他坦言,一个公益慈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根据制度设计的良性发展,不能靠个人或偶像的力量。
草根发起的微公益更是如此,这些人身份各异,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容易在发放完物资后,就没有下文。
三水大学生给四川学子筹爱心物资,也面临这个困境:在今年清明节募捐后,他们的慈善活动也告一段落。整个过程中,邮费支出庞大等问题让他们烦恼不已,“有企业赞助,才有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胡思恩说。
在三水区慈善会负责人刘浩浩看来,要专门针对微公益立法,并有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其财务和运作。
而郑奋明认为,微公益要长足发展,不能总依靠某些人的无私帮忙,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公司化和产业化,“要专门针对微公益建立相关法规。比如,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可以依规抽取一定报酬,这样才能有充足动力发展。”
【对话“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
免费午餐要“邓飞化”
4月9日, “免费午餐”公益项目获得官方慈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不可否认,在免费午餐项目中,邓飞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利用传统媒体调查记者身份和公信力,他整合了大批媒体资源:每到一个省份,邓飞都会与当地一家媒体结成合作关系。该媒体不仅负责详尽报道“免费午餐”在当地的执行情况,还要负责寻找存在午餐需求的学校,并履行部分监督责任。但在采访中,邓飞却表示,微公益项目要逐渐摆脱个人阴影,免费午餐项目要去“邓飞化”。
记者:民以食为天,免费午餐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和财务透明?
邓飞:其实,最关心孩子食品安全问题的是他们的家长、亲戚。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动员当地乡村的精英,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食品安全工作小组,让他们参与到监督工作中。
我们还准备铺开手机拍照的监督模式,这种方法已经在湖北省鹤峰县试行。即每做一次午餐,都要求当地项目负责人用手机拍照,并发布在微博上,每天如此。而且,家长委员会有权查看当地免费午餐项目的账目。在微博上,我们也会说清楚每一笔钱的去向,尽量做到财务细化透明。
记者:我注意到,免费午餐一周年来,您一直在致力于去“邓飞化”,为什么?
邓飞:一些微公益项目,现在就像一台人力车,要人拖着往前走,但靠个人的模式不能持久;一旦制度化了,公益项目就像一台火车,能够自己跑,不要人拉了,而且跑得快。一个公益慈善项目,不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推动,要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制度化,降低个人的影响。
记者:未来,免费午餐考虑怎么发展?
邓飞:在实施方面,首先要求项目负责人不准采购面包、牛奶等食品,必须购买食材做饭,这样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再就是针对国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空白地方进行填补。比如,有的学前班的孩子,还没有实施这个营养改善计划,我们可以过去做项目,提供免费午餐。对现已开餐的免费午餐学校,校长、厨工、采购员将必须纳入资助范围,与学生一起食用免费午餐;再比如,有些边远山区,国家的计划也没有覆盖到,我们也有发挥空间。
未来,免费午餐肯定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民间公益志愿者团队,监督财政资金到位,监督政府履行好相应职责。当然要付费给这些公益组织来监督,让项目制度化。另外,也会联合当地的媒体资源,一起做好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