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水一处废弃的油井。 樟山村的一位村民望向曾经的油井所在处。 刘女士在用天然气烧水。
这处油井至今还在出油。
上世纪70年代打出三水第一口油井
日前有公司计划在三水再探油田
文/记者曾艳珠
图/记者龙成通
提起石油,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大庆油田。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支探勘队悄悄进驻三水,就探得了这种被称为“黑金”的能源。物转星移,当年探油、采油的壮观景象早已鲜为人知。只有大量废弃的矿井和少许几口还在出油的油井,提醒我们这些棕黑色的液体,的确曾穿越地底来到三水。
石油的形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那么,这些石油是怎么穿越漫长的时空来到三水的呢?储量有多大?开采情况如何?这一期的《地理探索》带你走进三水油矿。
三水第一口油井
原油喷出十多米 引起巨大轰动
1973年6月的一天中午,酷暑难耐。家住三水区乐平镇南边宝月乡的钱先生当时只有24岁,他清晰地记得当天村里来了一群扛着机器的人。他们就在村前的空地上敲敲打打,有些还用钢管机器往地下钻着什么。好奇的村民们纷纷围上去。
没过多久,油井打好了。只听到“轰轰轰”的巨响,棕黑色黏稠的液体足足喷了十多米。预先砌好的一个几十立方米的大池子,一下子就被石油灌满了,无处盛放的石油流进旁边的一个大水塘。
这是三水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命名为“水8井”。这口井的出现引起轰动,曾有领导亲自视察,指示继续勘察。
打响三水石油大会战
到了第二年,村民们发现勘探队员从100多人突然增加了到了1000多人。村子周边都有工人在紧张地忙碌着。几支队伍统称三水油田采油队,由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石油地质勘探指挥部协调管理。这就是珠三角采油史上有名的三水石油大会战。
三水油田开采初期,“水8井”每天最高自喷原油1吨。随着开采的深入,1974年,水16井试获日产原油3.4吨。1978年,又有一口油井获日产自喷原油138吨。此外,后来勘探到的水深11井获日产原油5.8吨;水深16、水深23、水基1等井日产原油14吨等。
有资料记载,三水盆地共有100多口钻井产原油和天然气。最高日产自喷原油138吨,天然气最高日产11.8万吨。
三水石油储量到底有多大呢?公开的地理资料显示,三水石油就分布在以南边镇为中心110平方公里的三水盆地内。其中樟山村周围10公里范围内最丰富。
根据1979年一次重要会议上披露的数据,当时三水油田油层深度650~1300米,油层单层厚度3~5米,累计厚度20米左右。探得三水盆地石油储量是1亿吨,天然气储量是1000亿立方米。三水石油大会战时间从1974年到1979年历时五年,前后累计采油6282吨,天然气2121万立方米。原735地质勘探队队员、知名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表示,受限于当时的勘探技术和设备,实际产量可能还要多。
记者昨天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三水负责人张满喜处证实,该公司已计划在三水再探油田,三水油田或迎来第二春。
探访
多数油井已成荒地 还有少数油井出油
近日,记者在张显球的带领下,来到三水乐平镇南边包月乡樟山村寻找当年勘探、开采石油的痕迹。
在村口一片荒地前,张显球仔细环视四周环境后,告诉我们:“这应该是三水油田第一口油井"水8井"所在处。”不过,除了黄土、荒草和一条干涸的水塘,这里没有高高的矿井和铁架,从外观上很难发现这里与石油有关。
我们还在樟山村找到几个用水泥砌好的油井口。其中一处隐身在村道旁的竹林里,属于中石化新星石油广州有限公司所有,上面有“井口重地 请勿靠近”几个大字。
我们绕到竹林后面,发现一个高约3米的废弃池子,池面墙壁上还残留着大片黑色物质。村民们说,池子当年是用来装原油的,黑色物质就是原油。
当年,村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时候会“弄”点原油来煮东西。“原油黑黑的,烧着后烟味很大,不敢用来煮饭。”她们回忆说,“这种便宜没捡几年,后来油井渐渐关闭了,村里也恢复了平静。”
百余口井大多废弃
在宝月乡周围不少油井已经废弃。记者看到好几处不知名的油井竖立在农田边、树林里。有些井架和抽油机都完好无损,只是抽油机没有开动。而在宝月乡周边的一个地方,记者找到了一处存有大量当年采油设备的油井,现存面积有半个足球场大,里面堆满了生锈的设备。两台油井作业车已锈迹斑斑了。
在个别废弃的油井旁,还堆放着一些钢管,守井的人员解释说,钢管就是油管,当年挂在抽油机上,一段一段相连,垂直达1400~1600米深的地底,探取油矿。
百余口油井里,有些现在仍在出油!其中几口和几个出油点由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持有,该公司在宝月竹山岗的油气田最高峰时年产油气1万多吨,现在年产量基本保持在1千吨左右。另有一口井由中石化新星石油广州有限公司持有,已经开采了23年。
记者探访时,这处油井大门紧闭,从铁门的锁口处望进去,能看到抽油机正在抽油,发出“咚咚”的声音。
湖南人刘女士从2005年开始,便接手看管三水的一处废弃油井。“刚来的时候油井仍能采到油,但2007年以后,便无油可采了,只能采集到少许的天然气。”
三问石油之谜
1 为什么三水有石油?
从大庆油田开发建设起,村民们一直对那个遥远的油田羡慕不已。可当自家地底下挖出石油时,他们却有些不太敢相信了。
想解开这个谜,必须说清楚石油的成因。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又经过多年的“发酵”,有机物质化成了石油。
具体到三水地区,距今5000万~6000万年左右,三水盆地还是一个淡水湖,湖里生长着各类植物,数不清的鱼儿游来游去。
斗转星移,湖泊渐渐干涸,植物、动物离开了水后,生活困难,这时一次气候变暖事件袭来,已经生活艰难的动植物忍受不了高温的炙烤,成批死去。它们的尸体堆积成山,慢慢化解后沉积,经过千百万年的变化,已经成为石油,藏身在三水地底下。
但是三水盆地面积很大,为什么石油又刚好出现在三水呢?
张显球认为,一是三水是受地质活动影响最激烈、动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二是当时勘探首先在三水、南海进行,所以不排除佛山其他区域也有石油。
2 为何会到三水找油?
为什么勘探队会直接奔到三水找石油呢?这既是巧合,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沉降理论,在大庆等地方能找到油,在处于同一沉降带的东部也能找到石油。当时不少地方都有勘探队进驻。幸运的是,三水很快发现了油田。
另外,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国内的一些大油田多在北方,北油南运也要很高的代价,到南方找油于是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3 为何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就在石油工人踌躇满志,上级高度重视,大家期待在一张白纸上建设南方的石油事业时,三水油田的命运却发生了令人唏嘘的变化由于出油量减少,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提起当年的盛况,很多石油工人满是无奈和叹息。
追究其原因,张显球分析说,一是三水盆地地质结构复杂,花岗岩层多,受当时技术水平所限,开采成本很高。况且考虑到地下油层间的岩石特点,附近的油很难流过来。开始时出油量很大,但很快产油量就下降了。为了增加出油量,采油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向井下加水增加压力;向井下加沙压裂岩层等,无形中增加了石油开采的成本。
另一个因素也改变了三水油田的命运:当时其他地方发现了大油田,国家石油部决定将投向三水油田的资金和人力转走了了。三水油田项目难以为继,只得下马。采油队队员转到了佛山地区的企业中。
1986年,“三水采油队”从此解散,这个名字也成为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