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生活方式是人社会化的途径,决定了社会化的方向。也就是说,区域的风土人情、习俗习惯等通过群体的生活方式得到强化,个体的文化继承通过生活方式得到继承和强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适应文化、社会组织要求。和外界取得适应,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一定的人格特征。
生活方式暗含着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体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行为、动机、态度、情感。社会的价值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研究中对于组织文化的诊断通常是通过生活方式调查来进行判断,如企业文化的诊断通常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量表,量表内容都是一些生活方式的描述。MORRIS的13种生活方式调查来判断个体的价值取向。
关于生活方式就和文化一样对于当事人来说并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但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改造自然和社会,就有了目标追求,有了目标之后,为了达成目标所用的手段就有效率高低之分,这时候就有了优孰优孰劣的区分。很明显在现代化进程过程中,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就是不适应现代化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这时候就表现出了生活方式孰优孰劣的区别。现代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是每个国家社会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这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当我们讨论为什么三水经济落后南海、顺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可生活方式的孰优孰劣的比较。我们很难相信建立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形态能出现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以传统的生活方式能够创造出现代高度发达的工商经济社会的经济繁荣。
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世界的科学,自然科学。同时也掌握了改造社会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同样能够通过人为的构建改造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即个体价值取向来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切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顽固自大终将被历史离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