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打工只为赚口饭吃
三水最后一名“红头巾”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下南洋的故事 红头巾黄苏妹讲述下南洋的那段历史,她的左手无名指是在新加坡打工时断的。 文/图 本报记者 许伟明
黄苏妹是目前唯一一个“红头巾”了,年已98岁的她依然口齿清楚、中气十足。昨天下午,三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运安一行前往她家探访,听她讲述下南洋的那段历史。
因为穷而下南洋
黄苏妹是目前仅有的一名“红头巾”。现在三水大塘赤珠岗村上社颐养天年,她很乐意向人们谈起年轻时下南洋的那些故事。
1935年怀胎7月时,黄苏妹就动身坐船去新加坡。问她为什么去,她说“穷啊,**。”当时三水洪灾频频,土地欠收,所以她和五六个同村女子就打算去南洋打工,赚口饭吃。
当时,她是挺着大肚子上了船,离开丈夫和祖国。在船上时,她们没有饭吃,就一手拿着传票表明自己不是偷渡客,另一手拿着碗向别的船客讨饭吃。由于晕船等缘故,一路上黄苏妹都在呕吐。
经过7天7夜,船来到了新加坡海岸附近。在港口,那些“洋鬼婆”拿几桶硫磺水往她们身上泼,完成这样的消毒后,才放行。
在新加坡,女人们主要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每天的工资是7毛钱,她还记得水泥浆的搭配比例大概是7~8畚箕的沙子,配6畚箕的石子和2袋水泥。工作很辛苦,就算来“例假”了也没得休息。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了,因为养不起就送了人。在那期间,有一次要工人下到一个泥坑工作,别的人都不愿意跳下泥坑,她带头跳。当时她的左手无名指戴着一个戒指,这个戒指不小心勾住了一个钉子,竟生生拉断了手指。
资料图片:从新加坡回乡的“红头巾”聚集一堂。 红头巾当尿布
在陌生的环境中,黄苏妹想家时就会让别人帮她执笔写信,每次要向代写的人支付1元的报酬,比一天工资还多。
关于红头巾的来由,有诸多版本的叙述。有人说是为了方便管理,所以让各个地方去的女人带上不同颜色头巾,三水的女人带的是红色。对此,黄苏妹予以否认,她说,工作时才带红头巾,若遇到有人死了,就带黑头巾。
她说,当时带的红头巾是一块80厘米×80厘米的正方形红布。1946年,她和姐妹们从新加坡回国,她带了一条红头巾回来。回国后她生了2个儿子,因为家贫,就把红头巾裁剪成好几块,当做儿子的尿布。
现在,黄苏妹过着恬静的日子。80多岁的李细兰是黄的邻居,她说黄苏妹总是喜欢和她一起到一公里外的菜市场买菜,回来自己做饭。记者在她的小锅里看到她的午饭是:一碗鱼和菜,还有两碗饭。
黄苏妹现在已经太婆级别的人物了,儿孙们让她去西南城区住,不过她不愿意,还开玩笑说是因为在村里“吃饭漏嘴没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