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19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佛山日报《人文三江》报道:
繁华落尽后 空留草木生
http://epaper.citygf.com/jrss/html/2014-12/19/content_8493.htm
圩,是“墟”的俗称,在湘、赣、闽、粤地区指农村的市集。三水县志记载,西南江根新圩别名镇南新圩,扼守西江与思贤滘交汇处,沿思贤滘南岸呈带状。最繁华时,这里是思贤滘两岸村民唯一的商业街。上世纪80年代后,这里就仅剩一户居民,独守“空城”。
一户人家对“空城”的坚守
沿着樵桑基围,路过松边村后,能在左侧看到一小片茂密的树丛,几处屋檐从树丛中伸出,那里便是传说中的江根新圩。经过一段泥路后,车子再也驶不进去,便到了新圩的入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塌了一半屋顶的青砖房,里面杂草丛生,从房子的格局判断,这里应该是从前新圩的公共厕所。
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新圩的旧貌渐渐明晰:一条大街横贯,两边十几座楼房林立,大部分都是青砖房,阳台上的木架、铁皮剥落得不成形。有些房子门框上还贴着“文明户”、“三水县金本公社国家房产”字样的小红牌。尽管断壁残垣蛛网密布,但楼房墙上的雕花依然彰显往日的繁华。
因为长期闲置,旧街两端已经被草木覆盖,可供正常行走的路段不到30米。原本完整的石板路也支离破碎,层层落叶下露出的青石板上面长满青苔。再过几年,这几块石板也会被草木瓦解,横生的草木将从两端将这条旧街彻底吞没。
横穿旧街往江边走,便是思贤滘。眼前江面辽阔,对岸是青岐,但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对岸的村民过来赶集了。
年近六十的陆亮声是新圩唯一的住户。从1986年开始,他们一家就守着这座“空城”。记者到新圩的时候,陆亮声不在家,大门紧闭但窗户半掩。听到人声,一只黑猫警惕地从窗户中探出头,俨然一副新圩主人的模样。确实,此时此刻,它是这里唯一的主人。
思贤滘上的繁荣市集
清光绪年间,三水设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原来的镇南都变成镇南局,下辖马口圩、新圩以及10条村。三水县志记载,清末,三水全县共有大小圩场30个,以西南圩最为繁荣。抗日战争期间,镇南新圩被炸毁,村民们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新圩。
陆亮声回忆,以前新圩上有百货部、副食部、生猪部、收购站、食品站、茶楼、卫生所、信用社、车衣店、理发店等十几家商铺,是江根、镇西、阁尾几条村唯一一条商业街。最繁华的时候,除了100来个常住居民,每天出入新圩的人络绎不绝。
陆亮声家斜对面的高楼是圩上唯一一间茶楼,也是附近几代村民的共同回忆。“那时候大家的工资也就十几元,花上一毛钱、一毛半可以喝茶、吃小吃,聊上大半天。最普遍的小吃是蛋散、萨其马,因为条件艰苦,经常没有肉吃,每次有蒸排骨都会被一抢而光。”茶楼隔壁的百货部时常有小人书,是最受小孩欢迎的读物。
除了商铺之外,新圩里还有辗米厂、油厂,为附近的村民提供日常的劳作、生活服务。
在陆亮声的记忆中,他们家在新圩至少70多年了。他听老人家讲过新圩有一间很大的陆大夫祠,大夫祠塌了之后,公社在其原址上建了食品站和收购站,这两座楼成为圩上的标志性建筑。那时候江根所有人要分配肥料、领猪肉都要到新圩,村民的粮食、农副产品都要拿到收购站。收购站的员工收齐后,将会从新圩渡口经由水路运回三水县城。
在陆路交通落后的年代,地处水运要塞的新圩一度成为北江西江物资交流的集散地。
走向遗忘的江根新圩
陆亮声至今记得,那时候思贤滘上每天都会有船从西南河口出发,在新圩停靠后,经过马口、金本、白坭,最后到南海太平。
红星船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广东水上客运的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载客量大,速度较慢,船票价格低,是三水人穿梭北江、西江、绥江的良友。
江根村村民陆柱雄说,以前公路交通不发达,摩托车、汽车更是少,尽管青岐就在思贤滘对岸,但是走陆路的话,必须绕个大圈经由四会的马房大桥才能到达。而在新圩搭渡船,只要花5毛钱就可以直接到对岸。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陆路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公路的贯通促进了新商业中心的形成。江根的商业街逐渐转移到523县道沿线,形成新的新街圩,食品部、百货部等国营商店也逐渐搬离。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人烟越来越稀少,积聚人气的茶楼也关门了。至此,新圩只剩下陆亮声一家。
从松边村口走向渡口的小路两边,竹林密密匝匝,林间的小动物偶尔几下叫声显得格外幽森空灵,一阵寒风吹过,竹子摩擦吱呀声此起彼伏,更添阴冷感。从上世纪90年代红星船停渡以后,新圩渡口就荒废了。渡口的杂草密集到辨不出埠头原形。
今年,陆亮声一家也准备搬到金本高平村,新圩将真正成为“空城”。世间人事几番更迭,江根新圩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向记忆深处。唯一不变的,只有江面上缓缓驶过的往来船只。
文/图 佛山日报见习记者谢炜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