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人静,却竟然辗转难眠,月光光眼汪汪,干脆起来灌灌水。
今日想起了一个故事:当年佛祖与众圣论禅,却闭口不谈佛理。惟只手拈花微笑,众圣不解其意,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拈花微笑一词由此以来。曾以为这个故事是如此的诗意,无需多语即心有灵犀,但现在我却抱有深深的疑问。佛语旨在“远离一切放弃普渡众生的想法”,普渡众人,原是佛教的使命,然而佛祖拈花不语,让众徒弟猜测他的心思,那却更像是自娱自乐的浪漫主义了。那众人与他又何干呢?
精神分析和佛学原本都是渡人向善的大道理,然而心理学发展至今还仍然走不出“中立”的哲学观,无论多么不可理解,多么大逆不道的思想,但“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事情我们无从怪责和追问,因为它并非“错”。可是这种剥夺了道德观的思想,又该怎样去渡人向善呢?。。。。弗洛伊德没有告诉我,因为他老人家经持,对自己的使命感一概不提,可能这就是天才的做法。所以我才有时会想,荣格、珍妮、和他的一众徒弟就是因为受不了他的野蛮才背叛他,但再深入想一下的话,就发现只不过他的背叛者其实和我一样,走不进“中立”,离不开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
如果真的需要老子那种“无为便是德”的态度才能更深入人的心灵的话,那我努力追寻心灵自由的使命感该何去何从了?难道精神分析和佛学一样都只是懦夫?
可是....可是....,走近一点,却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假使我执着于自己的道德观,那就失去了本来的共性,剩下的只是追求个性的偏见,其身不正何以渡天下?曾以为佛学是愚昧,戒欲落发,颂经念佛,为所谓的灵魂自由而玩着过家家的游戏。然而佛曰:“有”却是“无”,“空”才能“有”啊!我心里都装满了自己的想法,那怎样留得住其他人的想法呢?更别说“共情”了。原来啊,佛教徒们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舍身取义”的人。他们千修百炼所追求的菩提,原来就是他们心里的“善”,也就是心灵自由的圣地。
一花一微笑,一树一菩提。如果某天众人都得到“善”,拈花微笑,修成菩提,那真是人间仙境了。
而至于我这些凡人的使命感,还是收敛一下,当是积点阴德罢了。
好,想完,写完,睡觉![](http://www.xinss.com/blog/images/edit/face/024.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