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1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武庙石牌坊昨重见天日
《佛山日报》今天刊登了昨天的新发现,但没提到昨天所受的阻拦……
原文如下:
武庙石牌坊昨重见天日
来源:佛山日报
责编:杜伟强
2006-11-16 11:55
本报讯 记者何宁报道:近200年历史的西南武庙石牌坊昨日中午显露出它“庐山面目”。昨天,6名拆迁工人将一块大约3米、上书“岭海回澜”的石横额从青砖上小心卸下,并交给文物部门保管,随之被收藏的还有一批砖雕。
西南武庙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由西南镇各行业集资兴建,是三水区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建国后,武庙只存后殿未拆,牌坊也陷入地下,并被堆砌成墙,武庙的标志性建筑从人们眼中消失了。今年,三水区结合北江大堤拓宽和旧城改造,对武庙进行恢复。昨日,原武庙牌坊附近的建筑也开始拆除。原来砌进墙里的横额被人重新找出来。
中午十一点半,6名工人喊着号子,一起用力将附着在青砖上的石横额小心翼翼地抬起,轻轻地放在砖石堆上,用四条麻绳捆住,缓缓合力抬下。工人们每挪一步、每一次发力,都要齐喊一声。十多分钟后,石横额才被抬到临街的路面上。一名工人喘着气说,“好家伙,该有八、九百斤”。
工人们随即将石横额抬到了武庙的后殿,这个武庙仅存的建筑成为了武庙重建物堆放的仓库。据了解,重建武庙时,里面的宝贝将回到它们最初的位置。据悉,新武庙将迁建修复牌坊,保留武庙的正殿和后殿两座历史文化建筑,重建原山门、两庑、武庙前殿、围墙等建筑。
被卸下的石横额上刻着“岭海回澜”四个欧体正楷大字,背面则刻着“履中蹈和”,字迹已被一层层石灰掩盖,依稀能辨认出字的模样。据载,字体为清咸丰年间三水的武举梁光槐所书。文革时期,破四旧的群众用石灰掩抹,如今反使石横额得到了保护。现场一位搞建筑的行家说,3米多长、1米宽的云石横额材料本就不易找,在当时没有电力器械的条件下,全靠手工磨制而成,实在令人惊叹。
据载,石牌坊以五龙争珠局依水而建,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长8米,高5米,正门宽3米,边门各宽1.5米。石横额上书的“岭海回澜”曾为古时岭南一景。旧时尚无北江大堤,武庙所对的江面开阔,鸥鹭成群,渔歌唱晚。明代理学家陈献章即留下了“一蓑归去钓秋江,泛酒春鸥白一双;若比桐江还胜概,任是神仙也括囊”的诗句。
http://www.fsonline.com.cn/news/foshan/ssxw/200611160117.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