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8-2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西南武庙
西南武庙在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镇岭海路。又称关帝庙。为西南镇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十八年,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六年都曾修茸或扩建。现除山门被拆毁外,(仍保留有锅耳式风火山墙遗迹)所存石牌坊、前殿、聚宝阁、香亭、后殿等主体建筑尚保存完好。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呈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后之面貌。
现有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山门、前殿、后殿均硬山顶锅耳式风火山墙。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结构。面宽三间。前殿、后殿进深三间。庙内原有的神龛神像、祭祀器具以及神诞活动时演戏连台以供入神共乐的戏台、地堂、庙前长廊等,俱已无存。现尚存石牌坊一座、巨型石狮一对,石碑刻七通。石牌坊位于武庙地堂前,滨江而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长8米、高5米,正门宽3米,两边门各宽1.5米。正门石横额阳面题:“岭海回澜”。阴面题“履中蹈和”。边门一题“人孝”,一题“出第”。字为欧体正楷,笔力庄劲圆滑。为咸丰年间武举、邑人梁光槐所书。石狮原置山门前,塑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为西南曾盛昌石店所雕。石狮呈蹲伏状,势态雄伟,威武传神。前高1.7米,尾高0.72米,身长2米。狮身下垫石高0.17米。垫石下为垫座,高1.1米,长2.1米,宽1.15米,整座石狮通高2.77米。垫座四面雕刻花鸟走兽,雕刻部分高1米,宽1.46米。雄狮垫座前幅雕塑内容为“麟吐玉书”。后幅为“莲开并蒂”。右幅为“鱼跃龙门”,左幅为“雀(爵)鹿(禄)烽(封)猴(侯)”。雌狮垫座前幅为“富贵喜”。雀(爵)后幅为“喜鹊闹梅”,右幅为“幅(福)绶(寿)双钱(全)”,左幅为“雀(爵)兽(寿)青松”。石狮之巨,省内罕见。所存碑刻数通,其中《奉县宪严禁万福堂设立私局馆敛钱把持停工碑记》,立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详尽记录了三水最早的工人运动,是研究三水乃至广东工运的一项重要文献。《修西南武庙并建石狮碑记》,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武庙时立,其为武庙的变迁过程和当时西南街商业状况,提供了颇具历史价值的实物资料。
西南武庙,以其在建筑、艺术和历史上的独特价值,正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文化文物管理部厂和各界人士重视。
另:
三水西南武庙有望恢复原貌
佛教在线8月23日消息 据广州日报报道:8月22日,记者从三水区政府了解到,为做好三水区文物的保护开发,结合北江大堤拓宽和旧城改造,三水区着手对西南街道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武庙进行规划设计恢复,同时出台了武庙周边环境整合设计方案,即日起将广泛征询各界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武庙牌坊几乎无法辨认
22日上午,记者找到西南武庙遗址,由于年久失修,现存牌坊几乎无法辨认,在牌坊旁边不足5米的地方就是一所公用厕所。而与牌坊相隔一墙外,很多做生意的小贩在此驻扎,武庙后殿门口有两头威武的大石狮,由于后殿大门一直紧锁,记者无法进入。
住在武庙附近一居民告诉记者,武庙虽在,但其实一直供奉在里面的关帝像早些年就已经不在了,现在存放在庙中的东西已经很少了。
拟建设西南武庙公园
北江大堤西南城区综合整治工程拆迁办公室透露,为确保北江大堤防汛工作,7月初已经开始对北江大堤周边一些建筑物进行拆迁,拆迁工作并不影响武庙遗址。目前正等待市有关部门批复,届时将对武庙牌坊进行迁移和修复,对西南武庙和周边环境进行整合,建设西南武庙公园。记者随后从三水区文化局了解到,该设计方案以保持武庙原貌为重点,迁建修复牌坊,保留武庙的正殿和后殿两座历史文化建筑,重建原山门、两庑、武庙前殿、围墙等建筑,并增设停车场和绿化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可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据介绍,西南武庙又称关帝庙,为三水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南规模最宏大的寺庙建筑。三水区文化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历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交有关对武庙实施保护和恢复方案和意见。目前三水区规划设计恢复西南武庙方案经过各界代表讨论后,已上报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目前正等待批复。
三水地方志上记载:西南武庙,又名关帝庙。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西南镇各行业集资兴建。占地900多平方米,分前殿、正殿、后殿三进。
武庙文物除石狮一对仍保存外,余皆散没。
[ 本帖最后由 淼城人 于 2006-9-12 09:38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