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云海经典。今年5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云东海街道首本历史文化丛书《云上东海》正式上架。作为一套全面系统反映云东海街道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类书籍,翻阅此书,读者可以触摸到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荟萃的云东海,在字里行间领略云东海的独特魅力。
为延续乡村文脉,深入挖掘、继承、传播云东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云上东海】专栏用心讲述云东海的故事,让大家更好地读懂云东海。
大泽云蒸霞蔚 自古空阔无边
云上东海之千古缘起(第一期)
谈及云东海的起源,首先要明白,古今所说的“云东海”,其实不是同一个地方。
“古云东海”过去是指芦苞涌。芦苞涌是北江下游三水芦苞河段左岸的一条大河汊,全长约33.4公里。中国古代有把广阔水域称作海的习惯,芦苞涌斜出广州入海,因其路途短、比降大,水量丰富,河面宽阔,故素有“东海”之称。
《北江大堤志》中的“古云东海”(芦苞涌)地图。
到五代十国南汉时期,芦苞涌已成为古代北江流域通往广州最便捷的主航道,当时的人们习惯称其为“古云东海”,其中的“云”为所言之意,意为古人所言之“东海”。
在关于珠三角农业、水利的古籍中,有一幅“秦汉隋唐五代珠江三角洲成沙范围示意图”,图中的芦苞涌被明确标注为“古云东海”。新中国成立后,多部相关书籍也将该图收入其中,包括2011年由佛山市档案局、佛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合编的《珠江三角洲堤围水利与农业发展史》。综上所述,“古云东海”这一名称,过去是指芦苞涌。
1819年的杨梅诸乡图(大部分属云东海片区),上面写着“北接芦苞水”。
而今天所说的云东海街道,地域上则以大塱涡为中心。
“涡”,是指因水流旋转而形成的中间低洼的地方。从地理角度看,三水地区属于冲积平原,也正是在流水的冲击下,三水低处形成了36处大小不等的涡地。
大塱涡地处北江下游、西南涌左岸的断陷盆地内,地势从西北到东南由高至低,中间则是一连串的积水洼地,海拔最低处为-1.07米,是今天佛山范围内的最低点。
按照《三水县志》的记载,秦汉时,今天芦苞涌以南,芦西路以东,范湖、乐平、南边直至西南镇北面的区域,曾是一片广阔的水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隋朝至北宋期间(581—1127年),大塱涡与西南涌的水体相互联通,形成一个水天一色的广阔湖泊,一度是珠江三角洲内最大的湖泊。直到明末清初,这里仍然有20平方公里的水面。宝月、鲁村、伏户、杨梅等周边村落的村民,都曾长期依靠舟楫出行。直到今天,这些村里的不少老人,仍会说起自己小时候乘船赶集的情景。
1999年,当时的三水市政府规划旅游经济区借用“古云东海”之名命名,这就是今天“云东海”的由来,而位于大塱涡的水体区域,则成为“云东海湖”。
走在历史深处的云东海湖,因其云蒸霞蔚、风鬟雾鬓,为抵达此处的历代文人墨客和旅行家们提供了无尽的诗意和浪漫。正如在鄱阳湖、洞庭湖、滇池一样,他们感慨万顷晴沙,吟赏烟霞,这一块“碧玉”留下诸多诗词歌赋、名篇佳句。
来源:《云上东海》文化丛书(人民日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