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水网站-新三水人才网-新三水房产网

查看: 1358|回复: 0

三水又上《人民日报》!这次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三水又上《人民日报》了!

11月2日,《人民日报》在“14版生态”刊登了题为《建设宜居乡村 发展“美丽经济”》的报道,聚焦佛山三水加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展现了三水乡村生态之美。
2018年,三水区被广东省定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县区级试点。这两年来,三水掀起全区全域高品质乡村振兴的热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该报道以近1700字的篇幅,从“三片联动,精品示范”“创新机制,确保长效”“城乡融合,富民兴村”三方面,关注三水依托“三片联动、百村共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美起来、产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城乡“融”起来的做法和成效。
115dad5d7e541fcd1f857560284618d2.jpg


以下为《人民日报》报道全文:

广东佛山三水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乡村 发展“美丽经济”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2018年,三水区被广东省定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县区级试点。两年来,三水区正加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片联动,精品示范

芦苞是三水区一个小镇,人口约4万。近两年,当地深入发掘乡村特色,盘活文旅资源。芦苞涌,一水穿城,串起独树岗古村和长岐古村等,形成一河两岸特色花海游船路线。

3dc35be6a14bf41cfc69406ec58a3522.jpg
芦苞镇长岐村(三水区档案馆李东 摄)

去年7月,三水区提出“三片联动、百村共建”,精心打造南部岭南水乡、中部千年村落、北部生态屏障等三大示范片区,掀起全区全域高品质乡村振兴的热潮。
“片区互联,各有主题。南部‘清新素雅’,中部‘多彩广府’,北部‘田园风情’。”三水区委书记胡学骏说,三大示范片区均成立联合党委,统筹资源,引入资金竞争分配机制,组织共建、项目联建、产业共兴、生态共融,全区陆续建成260多个项目、21个精品示范村。
三大片区精品示范,既是标杆,又能互动。去年,中部片区的乐平镇举办“三水区智造新动能工业展暨海外优质项目路演”,片区内47家企业参展,推动镇街之间产业优势互补、文化共建共享;乐平镇与芦苞镇、云东海街道联合举办“千年古韵·长寿风情”秋色狂欢月活动,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
创新机制,确保长效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治理,也要常抓不懈。
“我们探索‘一核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治理模式,即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村民议事会、乡贤慈善会、家乡建设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机联动。”三水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认为,这种治理模式能够破解农村治理中协商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发展资金不足等难题,做到“有人议事、有钱办事、有人做事、有人监事”,助力基层善治与乡村振兴。
为此,三水区梳理村居17项重要事权清单,为无职党员设置10类岗位,覆盖全区72个村(社区)、841个村民小组。白坭镇下灶村有党员12人,个个领岗定责,每周定期巡视,发现乱扔乱丢垃圾现象马上督促清理。
三水区还创立农村人居环境“美丽指数”,建立区、镇街、行政村、自然村组等4级长效管理机制,激发“内生+外生”动力。全区每季度发布“美丽指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乐平镇投入1800万元设立整治奖补资金;芦苞镇每年投入800万元,设立“红色+乡村振兴”项目基金;大塘镇建立党建指导员包干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挂点包片联系指导制度+驻点联系村(社区)工作制,制定“村民治理公约”。
“创建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并纳入村规民约,结合宅基地审批、村民分红、出租屋备案登记等,确保整治不反弹。”三水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区级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奖补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成效。

6654300ef324e4f23c94a0a56525a098.jpg
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美,成为三水人休闲的好去处。/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三水区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有效遏制乡村“脏乱差”现象,推动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等“五美”并建,质效双升,“一时美”转向“持久美”。目前,三水区自然村100%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今年内60%以上自然村要建成美丽宜居村。
城乡融合,富民兴村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步入三水区西江农业园沙围片区,菜地瓜架上,吊着一条条本地名特产“黑皮冬瓜”;蔬菜大棚内,无土栽培白菜整齐排列,还有紫色的名贵药材金线莲,每亩产值高达120万元。
“农村变化大!农业已不是过去的农业,农民也不像过去的农民啦!”白坭镇党委副书记邓启涛感慨。
镇里建了良仓展示馆、西江农业园、河鲜美食街、西江院子民宿等,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农民。现在,三水区乡村游示范项目多达30多个。

66987bf0d9febe87b01ebfb586d0e78d.jpg
白坭镇创意良仓(梁宇聪 摄)
一批果蔬园、农业园、渔业园、花卉园等观光园区异军突起,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全区培育6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三水黑皮冬瓜、乐平雪梨瓜、芦苞鱼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同时,“合作社+小农户”共营共享,全区组建134家区级以上合作社。

7da71d3842f2f07bfddcea0c04a3a96f.jpg 白坭镇康喜莱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在轨道车上作业。/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美丽经济,富民兴村。三水初步形成“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韵味、一路一风景”,构建“吃住玩购”全产业链,实现农旅文深度融合,“人气”转化为“财气”。
农村美起来,产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城乡“融”起来。去年,三水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连续两年增速居全市第一,全区7个镇街全部获评国家卫生镇。


资料:人民日报(记者刘泰山)、佛山日报
编辑:佛山新闻网 朱广晖
审校:陈文钰、陈丽雅、李细妹
小编二维码猪柳蛋.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