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天气,雨水“唱主角”。雨后的下灶村,更显静逸。通畅的巷道、洁净的村面、葱郁的公园,很难让人联想起,这曾是一条脏乱差、矛盾纠纷不断的“问题村”。
下灶村位于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今年被纳入了白坭镇乡村振兴十大片区。下灶村的蜕变,是由内而外的。
2017年,下灶村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三年来,下灶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凝聚力也有了质的飞跃,村中的发展从停滞不前切换到发展的快车道。如今的下灶村,不仅是白坭有名的文明和谐美丽乡村,也已成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乡村治理的“白坭样本”。
下灶村新牌坊。/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01逆袭:乡村换了新模样
2019年下半年以来,记者数次采访下灶村,每一次都能看到点滴新变化,以及始终干净如一的村容村貌。
今年50多岁的下灶村村民邓可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村里。他是下灶村三年蜕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这三年的变化太大了,大家都很齐心,积极参与建设发展。”邓可基说,以前由于宅基地问题,村中矛盾、积弊甚多,没有一件事办得成,发展几乎停滞。
改变发生在2017年,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上任。那个曾经只有一条进村路、摆喜酒时连汽车都没地方停放的小村子,换了另一番令人欣喜的模样。
2017年至2019年,下灶村集体收入约为220万元/年,人均分红维持在5500元/年,比2017年前增加了约2000元/年。其中2018年,下灶村是富景社区分红最多的村民小组。
下灶村葱郁的公园,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记者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分红同步增加的,还有投入的建设资金。
下灶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鱼塘、土地出租,相对固定;但是,下灶村投入的建设资金不断增加,其中2019年多达150万元。
近三年来,下灶村通过政府民生微实事、村集体资金、乡贤、村企共建等渠道筹集、投入的资金,合计300多万元,主要用于修建环村路、休闲公园、停车场,扩宽道路、增加进村路,翻新古建筑,重修进村牌坊,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焕然一新的徐氏大宗祠。/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对下灶村前后变化对比的感受,写在村民陆婆婆的脸上。回想起以前“脏乱差”的村容村貌,陆婆婆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当说到这几年的巨大转变,陆婆婆乐呵呵地给记者逐一比划、列举,并感叹道:“大家的文明意识也越来越高了,很自觉维护现在这么好的环境。”
02秘诀:党建增强凝聚力
转变思想观念,比改善村容村貌难得多。而下灶村的蜕变,是由内而外的——从乡村面貌到整体精神风貌,都有了质的提升。“逆袭”的秘诀是什么?
邓可基认为,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邓可基是一名党员,同时也是村中“四会”(村民议事会、乡贤慈善会、家乡建设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员。“村民小组长陈耀华有魄力,上任的第一件事是解决了引起村中多年矛盾的宅基地问题,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邓可基说,现在无论是领导班子内部还是村民,凝聚力都大大增强;只要是共同开会决定、所有村民签名同意的事项,基本都能执行;村中大事,只要开四次会议,基本都能得到解决。
雨后的下灶村,干净整洁的村面。/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邓可基所说的“四次会议”,是指村中大事先由村支两委班子讨论达成一致,然后陆续把讨论范围扩大党员、村民代表和“四会”成员,最后召开村民大会,由全体村民签名表决。整个过程清晰、公开、透明。
紧密团结村支两委班子、注重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正是下灶村“逆袭”的一大“法宝”。
“村民小组长带好头,凝聚力增强了,事情才能办成。”下灶村党支部书记徐永波表示,只有班子内部率先达成一致、带头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与此同时,下灶村在2019年成立了“四会”,成员共有30多人。通过“四会”之间的有机联动,以小带大,破解治理能力协商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一年,是下灶村迎来了“华丽转身”的最重要一年。
在团结、凝聚、带领村民建设发展的路上,下灶村探索出一个加强基层党建、开展乡村治理的“白坭样本”,在今年4月召开的白坭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成为了全镇推广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