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山市三水区北边有着“广东香格里拉”之称的南山镇内,有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叫六和。跟三水其他地方不同,这里大多村民说客家话,被称为是被粤语包围的“客家方言岛”。这里还有一个乐屋村,村里保留着如今三水唯一的客家围龙屋,独具特色。
乐屋村客家围屋。(来源:佛山新闻网)
不说你可能不知道,六和原本叫“鹿和”。在1923年版三水地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六和分为上、下二洞,上洞叫鹿洞,下洞叫龙潭,俱取吉祥之意。后来龙潭与永安上、下乡合并成龙安乡,鹿洞与和平乡合并成鹿和乡。1958年鹿和、龙潭与大塘合并成大塘公社,1961年成为鹿和公社。在粤语中“鹿”与“六”同音,且“六”字写起来比较简单,因此改称“六和”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六和,大部分村民都讲客家话。据《三水县志》记载,六和是三水境内以客家话为主要方言的地区,除了少数几个村外,其余都讲客家话,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有学者称六和为粤语族群包围下的“客家方言岛”。
这些客家人是何时因何事从何地迁到三水聚居的?原来,客家人原本世居中原地区,后来,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南迁,散布在南方各省,多选择在偏僻的山区聚居,便成为了“客家人”。据《三水县六和客家源流》一文的作者蔡兆添调查考证,客家人来六和定居时间在三水建县之后,其中大多数人入籍三水时间则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300年历史。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六和人居住的房子也跟三水随处可见的广府风格居民楼不一样,其中以乐屋村的围龙屋最为突出。
青山绿水掩围屋,庭院深深客家情。客家的围龙屋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两个半圆相合,形同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式。乐屋村围龙屋跟传统围龙屋在建筑形式上基本一致,中间是祠堂,四周围绕着大大小小的房间,围龙屋内排水沟、游廊、天井、花厅等一应俱全。
乐氏祠堂。(来源:佛山新闻网)
防御盗贼侵扰是客家人设计围龙屋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把围龙屋祠堂大门和左右小巷门一关,盗贼就很难进入,就算进来了也跑不出去,只要村民一声呐喊,大伙就能把盗贼抓住。围龙屋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客家人传统的宗族观念。许多客家人就算子孙满堂也不分家,房子不够就在本宅周围增建供用。于是,在客家中常有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乐屋村的围龙屋至少可以住上几百人。
20世纪80年代,乐屋村围龙屋的居民们陆续迁出,在周围建起了新房。由于岁月的侵蚀,原本闭合的围屋有了缺口,已经承担不了防御盗贼的重任。然而,尽管历经多年风雨,乐屋村围龙屋依然屹立不倒,正如其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在三水这片沃土的滋养下,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来源:佛山新闻网
编辑:黄敏玲 审校:陈文钰、麦丽敏、方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