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谈约翰·汤姆逊的三水照片:其内容与拍摄地点
近日看到三水著名收藏家和文史专家麦国培先生在其“华邮网”发表的一篇新文章:《文武双全社滘村》。麦先生是主张约翰·汤姆逊《通往黄塘村的路》这张照片摄于他老家——今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黄塘村委会社滘村的。这篇文章主要谈“古村散落各处的科举旗杆石”,认为这些旗杆石可以证明汤姆逊的照片摄于社滘村。这确实是有力的证据,因为汤姆逊的照片中确实有两座旗杆石,其中有一座还竖着高高的旗杆(图3)。但社滘村有旗杆石不能简单地认为汤姆逊的照片即摄于社滘村。还要进行具体周密的论证。 麦先生说;“照片中的两块旗杆(石)则至今屹立在古村之中,静静地诉说着古村人文辉煌。这是两块道光年间的科举功名石(旗杆石),一块是道光辛卯年(1831年)钱维章所立,另一块则是道光丙午年(1846年)麦寿嵩、麦乔嵩兄弟登科时所立。” 您怎么知道现存的这两块旗杆石就是照片中的两块呢?钱维章所立的旗杆石理应在钱氏宗祠前,麦寿嵩、麦乔嵩所立的旗杆石理应在麦氏宗祠前,您说照片中的宗祠(被树木遮挡看不清楚)是钱氏宗祠还是麦氏宗祠呢(如果照片摄于社滘村,熟悉社滘村的人是大致可以辨认出照片摄于什么位置以及照片中的宗祠是哪家宗祠的),怎么两个姓氏的旗杆石会立在一起呢? 而且凭旗杆石认定汤姆逊的照片摄于社滘村还有一个大前提:汤姆逊可能的拍摄地点只有社滘村有旗杆石,别的地方都没有。比如说,我和一些朋友认为汤姆逊的照片摄于黄塘圩附近某个村子(今属乐平镇保安村委会)的村口,这些村子在清代就没有人取得功名、立过旗杆石吗?(请保安村委会的有关人士了解一下。)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汤姆逊说的黄塘村就是指社滘村吗? 汤姆逊的照片标题是“ROAD TO THE VILLAGE OF WONG TONG”,即“通往黄塘村的路”;他说“从照片中央的狭窄小路可以到达”黄塘村。汤姆逊所说的黄塘村应该就是有旗杆石的地方。如果认为汤姆逊的照片摄于社滘村,难道社滘村当时也叫黄塘村吗? 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早在1888年时,社滘村就隶属于当时的保安局(黄塘圩),从那时起,社滘人就是名副其实的‘黄塘人’。”那就是说,汤姆逊游北江的1870年,社滘村还未隶属于保安局(黄塘圩),社滘人还不是名副其实的“黄塘人”,社滘村也就不能叫“黄塘村”吧? 除了上述问题,《文武双全社滘村》一文对汤姆逊照片细节的理解和照片的传播和影响力的表述等等也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文章说:“这张看似平常岭南乡村景像的古照片中,却饱含了‘渔樵耕读’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信息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1.榕树代表百子千孙;2.竹子代表节节高升;3.水塘寓意风生水起及渔耕;4.科举旗杆石则意味着这里崇文尚武、人杰地灵;5.柴代表樵夫;6.躲藏在后边的农夫与农具代表耕作,农耕社会最重要的‘渔樵耕读’尽在其中。”(见图6) 姑且不说照片蕴含的这些意义是否牵强附会,单是对照片细节的理解就存在偏差。“6”所指的一对坛子是什么“农具”?(图4)“5”所指的明明是甘蔗(汤姆逊在照片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一个卖甘蔗的小贩,把甘蔗留在树下。见图5),哪是什么“柴”呢? 文章又说;“早在1869年(同治八年)底,世界著名摄影大师英国人约翰·汤姆森到达社滘古村,被美丽的三水风光吸引,在这条古村拍下了今佛山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并于1870年-1874年间发表、出版,一经推出,洛阳纸贵,被大量翻译成各种文字版本,热度至今不减。” 汤姆逊游北江拍摄三水照片的时间是1870年,不是1869年。同年在香港出版照片集《北江风景》,黄塘村的照片是14幅中的一幅(图2)。此书照片不是印刷的,而是一张一张贴上去的,因此成本高,印数少,迄今存世只有几本,一般人根本见不到。而且黄塘村的照片只见于此书,未见于别的书刊或相册。直到前些年维尔康姆图书馆公布了根据汤姆逊底片扫描出来的照片,我们才又见到它(这幅照片的底片编号为294号,见图1)。1875年,法国《环游世界》杂志发表汤姆逊中国游记时,将这幅和其他几幅北江照片制成版画作为插图发表。该杂志印数有其规定,何曾因为这张照片(版画)而增加印数!哪来的“一经推出,洛阳纸贵”?此版画(不是原照片)后来有一些书刊引用,但没证据表明“被大量翻译成各种文字版本,热度至今不减”。热爱家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虚张声势,把摄于家乡(三水,不一定是社滘村)的一幅照片吹捧得如此神奇吧?
图1 根据原底片扫描的大图
图1 根据底片扫描的大图
图2 《北江风景》发表的照片
图2 《北江风景》发表的照片
图3 图1的局部,可见旗杆石
图3 图1的局部,可见两座旗杆石
图4 图1的局部,两个坛子是农具吗?
图4 图1的局部,两个坛子是农具吗?
图5 图1的局部,是两捆甘蔗,不是柴
图5 图1的局部,是两捆甘蔗,不是柴。
图6 麦先生的照片解读图
图6 麦先生的照片解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