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摊是让人快速成熟并触入社会的最好方法。为体验生活、改善生活,早在80年代初,小弟已经开始进场,积累原始资本。 第一次练摊,货物是我在黄塘圩社滘村面前塘辛苦摸了两天的半桶田螺。趁1、4、7圩期的某天,起个大早,辞别娘亲,骑上二八杠大凤凰大单车,踩着"三脚鸡"就出发到芦苞圩摆地摊。 很快,我就受到了芦苞人民热情亲善的深入教育,别的大人摊档田螺卖一毛一平碗,我的卖八分,还是堆到小山一样高的一碗。 这既有城镇人欺负小孩的原因,也有田螺卖相的问题。别人都是桶中带水,田螺洗得干干净净。我的从社滘村骑车带过来,一路颠波,水早就洒光了,田螺一吐沙,壳上又脏又干,能卖八分钱已经是万幸。好不容易小半天才卖完,摸着口袋中那一块几毛钱,高兴又激动,我终于能赚钱了! 喜欢邮票后,由于初期乱买一通,加上发现别人也在倒卖邮票,我又有样学样,把不喜欢的或富余的邮票拿到芦苞市场上摆摊卖掉。你还别说,一朝下来,少则十几块,最多一天居然买了70多元,这在90年代初期,可是巨款啊。 不过扣掉摆摊的“地沙”(地税),利润还是少得可怜。 有了多年摆摊经验,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向县城进军,当时的邮票摊就在西南镇旧邮局侧门口附近,还有广州的邮商专门过来摆摊。由于我是货少人呆,每次摊开小册子就是晒足一天,然后就成了诗人白居易的亲弟弟--白交易。 摆了两三次后,就再也无心坚持,但混圈子后又发现一个更大的市场--广州人民公园邮市。不过这个场不是小朋友能随便摆摊的,我也只是跟着几个外省客偷偷的在远处摊开小册子,接受省城人们的再教育,这回终于不用做白居易弟弟了,也让我尝到了倒爷的甜头。 可惜后来打击游击队,摆摊也成了往事,这些十余岁时的亲身经历,只能成为美好追忆。 相信很多人对摆摊的记忆尤深,特别是白居易《卖炭翁》,一读永难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而卖柴炭行业也传承千年,至今还有,例如这份1951年“佛山市柴炭市场零售商入场证”,可见夫妇卖柴为生,实属一个时代的缩影也。 摆档练摊解决民生、改善生活、体验生活、亲近生活,能让人快速触入社会,增加工作经验,很值得年轻人去尝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踏出第一步!
愿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繁荣,国家安定! (个人水平有限,又不常在线,欢迎对三水历史文化有兴趣的朋友直接联系指导,微信:m52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