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讴遗珍 从《岭南文库》的《岭南文化》对“粤讴”解析如下: 粤讴又名“越讴”,用广州方言咏唱,流行于广东各广州方言地区,原是该地区的民歌形式。相传清代文人冯询、招子庸写有不少粤讴作品,被谱入声歌,流传日广,遂成为风靡一时的曲艺形式。后来不少客居广州的人士也都写有不少粤讴作品,被人传唱。冯询之作久已失传,现存有招子庸作《粤讴》一卷和浙江人缪莲仙的部分作品。粤讴的曲词,基本上是七字一句,四句为一节,句中多有衬字,押韵的格律极为严格。曲调抒情,旋律沉郁悲凉。 从无意间偶遇的《粤讴》散页中,展现神秘的粤讴,它与现代人所书有出入。 首先:以下28版54页的粤讴并非所说的七字一句,而是接近现代诗的自由句,从开始句的三四字作引,到抒情的长句,与描述有异。 从此散页具体年份推测如下: 古人出书严谨,从明末清初的九行本到清中期的十行本判断,是清中期风格, 从用纸看,是具有一定防虫蛀能力的白棉纸,非一般书籍所用的竹纸,可见其档次。 二、是木刻本,清末民国多是石印本,推测是清中期版。 三、从古代蝴蝶版的装帧看:印版对中线,有一个鱼尾对中标记,见其档次,上有书名及页数,令后人整理一目了然。 四、从有皱褶和印刷着色的不均匀等缺陷看,出书人欠认真,与清中期严谨的作风不符。 以上推测:此散页是估计清末民社会动荡期间,用初用清中期印版所印,那时作为广州府管辖的三水,粤曲发源地之一的三水,本地作坊印刷所为,从以往“问礼于野”角度想,理所当然! 发此贴,望能遗补粤曲发展历程的拾遗。
文化需要积累。不知当年冯询、招子庸所写粤讴是否受当时的“流行曲”粤讴影响,还是冯询、招子庸所写粤讴遗物,有待专家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