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北江上几艘小船来来往往,河畔的中山路、人民路上,偶有几人路过,打破宁静。在人民二路路口,85岁的周瑞玲坐在谊兴文具纸张印刷店门口听着收音机,她的丈夫则在店内打盹儿。距离印刷店一百多米之外,不同于青砖老房的愫朴生活馆内,创办人之一的85后胡玉婷为店铺做着未来规划……
中山路一片静谧
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人民路、中山路,曾经是三水商业、文化、聚居最集中、最繁华的地段。如今繁华逝去,老街归于平静,偏于一隅。而对土生土长的三水街坊来说,这里就是城市的根,承载着一份独特的集体记忆,也将继续见证三水在新时代的发展。
昨日,一位老人拿着凳子走过人民路
繁华已逝 老人老店安于一角
人民路、中山路与北江平行,宛如一双筷子,被称为“筷子街”。漫步在人民二路,仍有很多两层、三层建筑,窗檐、阳台、屋顶保留着些许欧式建筑特色。东边是车水马龙的新华路,西边是新建的居民楼,短短五六百米的人民二路仿佛是被时代遗落的一角。
人民路一老房子墙面上被画上了涂鸦
一百多年前,在中山路的尽头、靠近如今青岛啤酒驿西码头的是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红星船往来北江的必经港口,曾是旅客、商品的重要集散地。那时候,也是人民路最繁华的时候。
“早上五六点就特别喧闹,船只靠岸上岸,渔民拉鱼吆喝,商人贩卖商品,不多时早餐店逐渐开门做生意。”周瑞玲与丈夫经营着已有近80年历史的谊兴文具纸张印刷店,她回忆,过去的人民路是三水最繁华的地方。
三水区人民路人来人往,人民路大致与北江平行,这里的风格停留在了上世纪60、 70年代甚至更早
上世纪80年代的人民路,有人民戏院,有文化宫,有新华书店。“人民戏院晚晚火爆,现在被推平建成了停车场。”周瑞玲不由惋惜,文化宫对面是肆江饭店,新华书店后面是万国酒家,旧火车站边上有红星饭店。除了茶楼、宵夜档之外,还聚集着众多的商铺行当。
人民路一家煲仔饭店内,老街坊们唠着家常吃着饭
随着三水旧火车站北迁,三茂铁路的北面开始铺设马路,城区商业中心逐渐向北延伸转移,见证了水运时代繁荣的“筷子街”日渐衰落。“喜欢老街,买东西方便。”周瑞玲的孩子有的已居住在香港或澳门,她则一直住在三水老街,她说,那边邻里都是关着门,不喜欢,也没有朋友。但周瑞玲又盼望着旧街改造提上日程,重现过往的繁华,“如今的旧街静悄悄的,泛不起一点涟漪。”
中山路一老式建筑
周瑞玲与丈夫俩人每日如常八九点开门,看着周边食肆一家家开张又关闭,店铺换了一手又一手,而他们仍旧守着这家老店。
融入新元素 守住城市的根
如今,人民路上,很多船用机械、电器维修、理发等店面已闭门不开,不再营业,仅剩极少部分店铺还在营业。但沉寂的老街似乎不甘于安静落寞,吸引了一批青年创客的聚焦。
咖啡馆、酒吧、画室等文创店铺似乎在三水找到了落脚点,散落在人民路、中山路,成为青砖旧楼里的一抹亮色。“都说诗与远方,我想在三水人身边建一个‘远方’,而老街正是这座城市安放躁动的一角。”十年前从清远来到三水扎根的胡玉婷,去年10月与5位合伙人合作,在人民二路改造创办了愫朴生活馆。
人民路上一户人家,竹子编制而成的门别具韵味
“其他5位合伙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三水人,对老街有着不一样的情愫。”胡玉婷他们考察多地,最终选中了老街里一栋废弃将近10年的原居委会办公大楼。走进愫朴生活馆,依稀能看出传统的建筑结构。“保留原有的建筑架构,仅对墙体、外貌翻新,是我们进驻老街的共识。”人民路上的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内里用杉木、木板支撑楼层,再铺设本地传统小阶砖建成楼层。
中山路历经沧桑的老式建筑
远处看,老街中各色的咖啡馆、酒吧等新建店铺相当抢眼。“即使面貌改变了,400年老街的魂还在。”谈及改变外貌是否会失去“老街”的味道,胡玉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老街的意义》中有着这样一段话:“城市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结识了一个城市之后,总会问一问这城市的由来。有的城市没有留下童年的痕迹,它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有的却活生生地遗存至今——这便是城中的老街。”
人民路一家煲仔饭店内,老板娘用筷子搅拌着米粒
而三水的老街应属后者。新旧在这里共存,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共融。胡玉婷不是老街第一批进驻的青年创客,也不会是最后一批。
昨天,在人民二路的一幢大楼里,工人正赶工装修,门口印着“新旧货市场”五个大字。听附近的街坊说,曾经的新旧货市场将成为一间广告公司,“也许,未来的老街会成为三水的文创街区。”胡玉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