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4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岭南墟市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
清代前期岭南市场中心分布特点大致有三,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同心圆型分布;西、北、东三江中上游和韩江、梅江流域呈树型分布;海南岛地区呈项链型分布”。
清前期佛山手工业兴盛,逐渐与广州形成岭南二元市场。
香山的澳门、东莞的石龙、三水的西南镇、肇庆府治等地皆因转运贸易兴盛而成为等级较高的三级中地。
近代西江流域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尤其是粤汉铁路广三支路的修筑对三水县境市镇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任放先生在《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一书中探讨了交通运输方式的近代化转向对市镇发展的影响。作者指出近代新式轮船与传统木船并行不悖,因运输成本过高,铁路对传统市镇的运作未产生根本性影响,“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看,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并未对市镇变迁(包括传统商路、市场体系等)产生重大影响。”
李龙潜先生在《明清时期广东墟市的类型及其特点》一文中对明清时期广东墟市进行了类型学分析,指出其类型大致有三,即“没有固定字号商店的定期市场称之为墟、设有固定字号的商店称之为市、市与墟兼之的市场。”
司徒尚纪先生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历史变迁》一文中对珠三角经济地理网络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指出“元代以前为广州单中心、放射形网络阶段;明清(鸦片战争前)为穗澳双中心、‘T’形网络;鸦片战争到解放前为澳港易位与‘T’形网络新发展阶段;解放后到 1978 年为穗港独立发展与网络运行的困扰阶段;1978 年后为穗港澳三中心并存、梯形网络阶段。”明中叶以降三水县境中心地,特别是西南镇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中所居地位及演变状况如何,也颇值研究。
曾昭璇先生在《思贤滘河道历史时代变迁》一文中对历史时期位于三水县河口镇境内思贤滘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详尽研究,并探讨了其对西、北江水量的影响。对探讨三水县境河道变迁具有较重要的借鉴价值。
叶汇先生在《北江下游河道的变迁》一文中对北江下游河道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三水县境内北江干流河道的变迁着墨较多。
钟逢干、袁政两位先生在《广东省三水县隐性城镇化现象》一文中对三水的隐性城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时段为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