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4-12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897 年西江轮船航运开放后,传统民船贸易逐渐被轮船贸易取代,“木船载客数量当然一落千丈”,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航的澳门、三水线上的小轮船“平均每年载客三万三千人以
上,这个数目加上 1901 年的总数,便较 1892 年的数字超出了两万之数。”港造之新式客轮也由北江航道往返于省梧间,如悬挂英旗商轮南宁号“缘设有佳洁舱位,并置电灯,其华洋馔膳美备,伺应亦俱周洽,是以搭客甚众。且该船之奇妙,系明轮在尾,以资旋驶,故尔最为平稳,即使迅行,亦无振掣之虞。”虽然河道浅狭导致轮船航行受阻,但沿江区域也由之出现一些小拖轮,拖拽广州与河口间的客船和货船,以补水浅所致不便,无怪乎宣统元年五月初五日(1909)《商务官报》仍云“两广地方素无车马之便,陆路交通,颇形窒碍,惟水路则日见通利。西江流域,轮舶纵横,不可胜数。”
清季西江通商,河口立埠,其近代化历程开启,然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十二日,“日军在大鹏湾登陆,十四日珠江禁止航行,二十三日夜间三水海
关即被迫撤退矣”,海关撤而河口衰,固然海关是维系河口兴衰的重要因素。
光绪二十三年(1897)西江通商,仅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河口埠被辟为通商口岸,外洋航轮到两处报关通商,转运贸易自是发达,然而及至清光绪二十
八年,原属西江干流下游外洋轮船停泊处之江门也被辟为通商口岸,河口转运贸易地位顿时骤降,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西历九月五日,中英签订之《续议通
商航船条约》第十款载:
又彼此议定,将江门开为通商口岸,除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中英两国画押缅甸条约之专款所准英轮前往西江之停泊处所外,资将广东省内之白土口、罗定口、都城作为暂行停泊上下客货之处,按照长江停泊章程办理,并将容奇、马宁、九江、古劳、永安、后沥、禄步、悦城、陆都、封川等处作为上下搭客之处。
江门处西江干流下游沿岸,原属广州府新会县辖,近靠澳门,水运交通便捷,有“洵推与香港、澳门通运之极要市镇”的美誉。江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凡
在梧州以下各市场销售之货”,江门与三水“互相争胜”,而“三水似应略形逊减矣。”河口之核心腹地复局限至“西北江下游临近数县。”
河口虽然为海关所在地,转运贸易发达,但前文已指出河口开埠时俨然为“一荒僻小村落”,商业寥落,近代新式工业更是无从谈起,商家货物“每聚于墟场市镇众多购买之区,断不聚于孤城僻岸之境”,临近河口之西南镇、佛山镇商贸根基雄厚,商品多聚集于此。 河口开埠时值清季民初,政局动荡,频遭劫难,致使原本已脆弱的商贸更不堪一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十三日三水常关“所遗空间房舍讵于本年八月十三号猝尔失慎至肇焚如。”
民国元年(1912)西历九月七号河口街又“猝遭四禄距在市区附近焚去廛舍三十余间,此次为本埠历来火灾之最形剧烈者。”
民国十一、十二年间河口一隅遭“滇桂军与粤军冲突,军队纵火焚烧,屋宇均成灰烬,惟新筑之海关及邮局两机关幸免于难。”民国十三年,“三水港内及河口街市时出劫掠,往来民船汽艇遇劫之案不可计数。”
凡此种种必会对工商业根基薄弱之河口埠打击沉重。
此外,一地商贸繁荣程度会影响此地之商贸风气,西南镇因商贾辐辏,故有“歌舞流连,浇风入焉”,“颇事华丽”的风气,而河口埠不过一褊小村落耳,商业气息淡薄,此地土人“似欠冒险精神,多生恐虑,不敢不放手,抑其资本无甚饶裕之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