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4-15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择自《政治空间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三水县城置于白塔村龙凤冈,而“城内龙冈即县署地,凤冈即学署地”;县署颇得地势形胜。
清康熙朝郑玟主修县志卷首《舆地图》与清嘉庆朝李友溶主修县志卷一《舆地图》均在城南、北门间,学宫右侧也绘有县署,署前为直街通南门。
三水县衙自明嘉靖五年(1526)开设后,迄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城迁附西南镇,四百余年间,衙署内部设施虽屡有废置,但故址如旧。
明嘉靖朝戴璟主修《广东通志初稿》卷二八《政事志一·公署上》三水县条: 三水县治,嘉靖五年开设,通判刘瓘创建。额设知县一人、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典史一人。其规制正堂左为典史厅,右为仪仗库。前为六房及监房,各东西向。后堂之北为廨宇,少东南为吏舍。
清康熙朝知县苏嵋主修县志卷五《建置》县署条:
县署踞龙冈之胜,前面南熏门,嘉靖五年郡判刘瓘始奉文鼎建。正堂三间,左偏幕厅,右偏则仪仗库也。中堂簷接露台,构为捲篷,露台左右安置嘉石。时仪门中道建戒石亭,两翼为六房守文之舍,仪门及左右如制。仪门外东为土地祠,前即寅宾馆,狱禁则在其西。前门上架谯楼,颜以邑治。申明、旌善二亭翼于大门之外。中堂后川堂一间,后堂一座三间旧扁司牧堂,其左库楼在焉,嘉靖三十二年知县周文燫砌建,石基高五尺,加以砖,共高二丈五尺,内石滘深一丈有奇。楼前为库房更棚,以时巡宿。知县廨舍在司牧堂后,共二座,座各三间,左右翼以厢房。廨前稍左有轩曰“□赤”,后有台曰“春台”,皆嘉靖巳未知县陶守训所建者,兵燹以来,日渐倾圮。
清康熙七年所撰《重修三水县署记》中云:
予以甲辰初夏承乏三水,入其邑,见其所为厅政之堂,壁立数椽,不蔽风雨,而重门廊庑沦于丘墟,无一存者,户以内榛莽翳然,止遗大小废舍十八间,蚀柱颓垣,枝梧于漏天折地之上。嗟夫,县署虽经兵燹,然新旧代有例修,岁有修额,公帑具见开除,何以缮完无状也。
清康熙四年知县王于宣重修县署之规模:
知县苏嵋主修县志卷五《建置》县署条:
至康熙四年知县王于宣集议重建,先建大堂,颜曰“作析次列”,承发吏、户、粮、礼、兵、刑、工曹房,□□廊宇谯楼及大门仪门。申明、旌善各亭皆照原基址,以砖易土创建。堂后规门内筑室三楹,题曰“崑都政署”、曰“喜雨堂”、曰“退食处”。又进而立福孝堂及春台,台后构屋三楹,最后缮室五间。移土地祠于西偏。左建一轩,内为寝室三层,后厨房。东旧有官地数亩,为旧丞署,崇祯年间邑人梁梃桂升科,取还为署圃。右侧建库房二、书房三、小舍七,周垣筑而崇之,此皆知县王于宣始。
乙巳至戊申所建者,其旧两旁赞政、主薄二厅地犹空旷,今知县苏嵋修复,两旁并列县仓。旧丰盈仓基址在西门内,今以仓粮重务,故附建于此。又移“崑都署”及“喜雨堂”二扁稍前,于宅门新题以“清慎勤”,三堂新题以“凝香堂”。衙内东圃建撷芳亭,遍植花草,至是而县治整饬,凡具瞻听政之俱得其所矣。
《广东通志》卷五《建置》县署条载:
旧设县丞、主簿两廨。丞廨在思牧堂东偏,簿廨在思牧堂西偏,万历九年奉旨裁汰。主簿今属县丞衙署,主簿因移丞厅于簿廨居之。其旧丞廨已废,今为县
属东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