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派部分师承表广东省咏春拳传承的主要支系 咏春拳诀
咏春拳各支系(广东)
自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永春白鹤拳传入广东,并在永春白鹤拳的基础上,研创出广东永(詠、咏)春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宗师的传承和发扬下,不断地发展和融合,逐渐形成了顺德、佛山、鹤山、广州四大永(詠、咏)春拳传播中心,并发展出顺德永春拳、佛山咏春拳、鹤山咏春拳、广州咏春拳等多个支系。
(1)佛山市顺德陈华顺支系 陈华顺(1849—1913)是梁赞的首徒,他保留了“永春拳”的叫法,在他的家乡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东马宁村的后代及传人恢复并一直至今沿用此叫法。顺德陈华顺永春拳传承有序、连续不断、内容丰富,共有拳术12套,棍术6套,刀术3套、木人桩及其他器械。比海内外现在广泛流传的只有3套拳术(小念头、寻桥、标指)、1套棍术(六点半棍)、1套刀术和木人桩的其他詠(咏)春拳数量更为丰富。顺德永春拳博大精深,套路丰富,部分内容是填补詠(咏)春拳所缺少的技艺,对詠(咏)春拳乃至武术界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 李小龙的师傅是叶问,叶问是陈华顺的封门弟子,陈去世后,其师兄陈汝棉、吴仲素、师叔梁壁接力向叶问传授永春拳艺。近年来,顺德陈华顺永春拳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有了较大发展,1999年成立了顺德陈华顺永春拳武术总会、陈华顺永春拳武术培训中心,在顺德的杏坛、大良、乐从、容桂、均安、伦教等镇、街道及肇庆、武汉等地开办多个永春拳武术培训班。从1999年开始,顺德每年都举办“顺德陈华顺永春拳文化节”。并与顺德多间中小学进行校园共建,让永春拳进入课堂、操场。2013年,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成功申报永春拳为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3013年被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的牌匾和证书。 (2)佛山市南海叶问支系 佛山市南海区叶问支系是永(詠、咏)春拳一个重要的支系,由广东南海县黄鼎司西隆堡潭头村人(今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联星潭头村)叶问(1893—1972)在秉承永(詠、咏)春拳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师陈华顺、梁壁的武术精髓,并改良了其授艺方法和拳术用语,形成别样运动特点和风格的套路。 叶问支系的拳术套路以小念头、寻桥、标指为主,器械套路包括“八斩刀法”和“六点半棍法”两种,还有116式木人桩法和黐手训练。与传统的永(詠、咏)春拳不同的是:其一,通过以现代用语代替了语意隐晦的传统拳术用语,便于学练者熟悉和掌握,便于记载、学**与传播;其二,改良了木人桩器械,改传统埋地式(竖立式)木人桩为横担桩的方式,使木人桩更适合城市公寓的安装,打破了永(詠、咏)春拳仅在农村、少数群众中流传的局面,促使其在全世界各地传播。佛山市南海区叶问支系咏春拳于2010年列入佛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 居于香港的叶问长子叶准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佛山市阮济云、姚才支系 阮济云(外号豆皮济)(1877年—1959年4月),自小喜爱武术,巧遇当时名誉钦州的蛇形拳师郭宝全。其父阮宠明以(四百两白银)重金礼聘郭宝全到佛山亲自教授。自此,阮济云全心全意,勤学苦练,一日千里,造诣极深,技乃大成也。 三十年代越南华人团体“南番顺同乡会”出资礼聘阮济云往安南授武。阮济云先后在海防等几个城市传扬武技,定居西贡,成为越南及其邻近广西一带詠春拳的开山鼻祖。现在越南还有不少阮济云的再传弟子们继续练**詠春拳,其主要拳风还保留着。现在越南詠春的手法步法与佛山詠春有很大的差异,以练硬气功为主。阮济云与阮奇山是近代对詠春拳的传播起着重要贡献的一对奇才。 姚才(1890-1956年)祖籍广东宝安县,世居佛山市禅城区普君墟安天坊。父姚九枝在黄伞巷(今福贤路)开设膏、丹、丸、散中成药店。他自小喜爱武术,拜阮济云门下学詠春拳,在师傅精心培育下,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姚才除传子姚祺外,徒弟有:林瑞文、林瑞波、霍超等,均有再传弟子。阮济云支系詠(咏)春拳广传于佛山、香港和国外的一些地区,并成为现代佛山地区詠(咏)春拳重要的一脉。 (4)佛山市伦佳、郭富支系 佛山市禅城区的伦佳和南海区的郭富,均是20世纪30—40年代叶问在佛山传授詠春拳的徒弟,由于他俩勤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詠春拳技基础。此后,叶问先在佛山工作,后到香港发展;伦佳奔跑于广州、佛山、南海之间;郭富则先在广州工作,退休返回故乡南海区夏北。在夏北,郭富的儿子郭伟湛协助父亲教授詠春拳(咏春拳)。近20多年来,郭伟湛在南海夏北、平洲镇、佛山市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咏春拳爱好者练**,被聘为佛山市武协副**。伦佳近30多年来,在佛山也教授了很多弟子,在珠三角洲地区有较大影响。郭富支系传授的詠春拳(咏春拳)与伦佳支系所传较为接近,基础拳套都主要有小念头(70式)、寻桥(90式)和标指,器械有木人桩、八斩刀和六点半棍等。2012年,佛山市于2012年以郭富支系、伦佳支系为主体,成功申报佛山咏春拳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郭伟湛被评为佛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佛山黎叶箎支系 黎叶篪(1901—1968年)原籍南海小塘,父辈落籍佛山。其父在佛山经营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财颇丰。黎自幼体弱,早期曾从师陆兰官学艺,13岁拜陈华顺之徒雷汝济学咏春拳以防身强身,又随师学**跌打医术。经近30多年刻苦练**,拳技日渐精湛,四十岁时开始授徒,门徒有劳华、劳煊、扬德、许三珠、霍润芝等。 黎为人宽厚,武德纯良,过去学咏春拳者大多为富家子弟,而其所授之徒多为搬运、打棉胎的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授拳从不收分文。 (6) 佛山招就支系
招就,生于1902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朗边乡人。少年时在西便巷师从咏春拳名师陈汝棉**拳,抗日战争后在筷子里“众义”馆任主教,后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设馆授徒,两地门徒计有100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区康、招允、梁日星、朱国现等。 招就平生痴爱**武,由于生活无忧,全部精力、时间皆用于练武授徒,除潜心研**咏春拳、刀、棍、桩法外,还熟**五节鞭、七节鞭、齐眉棍、单刀、双锏等多种器械,一次在中山八区演示棍法,铁棍重达70斤,而招就舞来出神入化,呼呼生风,令在现场观众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表演结束后,百多位渔民,农民观众随即拜其为师一时传为佳话。招就1968年病逝于佛山。 (7)佛山市禅城彭南支系 彭南(1911—1995),江湖上人称“黑面南”,祖籍广东花县,清代迁居佛山。13岁**武,跟从的师傅有甘珠、梁世苏、伍文龙等。在36岁时改师从陈汝棉的弟子招就学永春拳,后又虚心请教詠春拳名家黎叶篪,并尽得其真传。因此,从彭南的拳艺中,可以看到他融合多家之长的特点。其精湛的武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享有声誉。他晚年热心于佛山精武会工作,积极参与对佛山武术的挖掘,整理出永春拳的拳谱、木人桩谱等,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武术资料。1994年荣获“广东武林百杰”称号,在佛山市內,他的门徒众多,他的传人在南海区大沥镇设有号称世界最大的拳馆----永春堂。 (8)南海邓算、白昌支系 邓算,广东南海人。年轻时喜爱武术,曾跟6位师傅学艺。晚清时,他跟佛山冯少青学了几年永春拳,学了一套拳、一盘桩、一套棍(六点半棍)。20世纪20年代,邓算到香港以授拳谋生。后邓算传艺给儿子邓奕。邓奕于1947年也从南海移居到香港,教永春拳和六点半棍,被武林中人誉为“一代棍王”。白昌是南海小塘人。少时曾学过洪拳、白线拳等多种拳术。白昌与邓奕年龄差不多。白昌跟邓算学拳多年,也学有一套拳、一盘桩、六点半棍、十三**等。白昌曾在南海的小塘、大沥、平洲、广州、中山、英德等地教过拳。其生徒有邓铭钜、钟有权、吴洛添、吴杰宽、吴健晃以及儿子白振球、白启山等。 (9)鹤山古劳支系 江门鹤山市古劳乡人梁赞(2015年考证,1825—1894)晚年约66岁返回故乡时,因年事已高,精力、体力、时间都有限,故将詠春拳繁多的套路糅合、精简,编制出一些易学、易记、实用的组合动作----大念头、小念头、标锤、三箭锤、栏桥、双龙、蝶掌、寻桥、鹤膀、短桥、标指、伏虎等十二路散手实用拳法,传授给村中的子侄,后人把这十二路散手实用拳法动作叫做“偏身咏春拳”。赞先生在保留詠春拳刚柔并济,连消带打、巧打为主的特点基础上,改詠春拳的正身为偏身,在技击中注重忽左忽右、灵活快速的转换,以便更易于消御对方的攻击,更利于牵制打击对手。 梁赞传授偏身咏春拳给王华三(约1862—1944),王华三又传给冯振(冯朝振,1921—2012)。1927年,冯振便开始跟从王华三学武。由于勤奋努力,加上体格健硕,进步很快,成为王华三八名徒弟中成就最高者。在友人帮助下,冯振得以开馆收徒,以教授咏春拳和行医为生。由于武艺高强,为人正派,武馆很快来了几十名年轻人。从此,偏身咏春走出了鹤山古劳,开始了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传播的历程。1997年,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冯振把香港的医馆、武馆交付儿子冯振强,自己回到家乡鹤山古劳,继续研**、传授拳艺。2012年9月13日凌晨5时,冯振在鹤山市古劳镇木便村家中逝世,享年91岁。 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被列入2007年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冯振(冯朝振)于同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鹤山咏春拳代表性传承人”。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下,鹤山咏春拳不断发展壮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从2007年最早开办的4间咏春拳馆,发展到至2014年止共13间咏春拳馆,2015年9月,将建成古劳梁赞纪念馆和梁赞咏春文化公园。 (10)广州岑能支系 岑能(1925—2002)被誉为“广州咏春之父”,对佛山詠春拳(咏春拳)传入广州与发展有很大贡献。岑能先后跟随詠春拳名师张保、阮奇山、韦玉笙学**武学和医学后,他于1948年从佛山转到广州闯荡,在大德路开设医武馆,并先后受聘在打铁工会、饮食工会、五金工会等工人组织内授拳兼行医,从此,把佛山詠春拳(咏春拳)传入广州市,并不断发展壮大。此后数十年间,岑能传下的弟子遍布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他在广州创立“广州武术协会咏春拳协会”,云集了广州大部分的咏春拳精英。岑能逝世后,三子岑迪斯接任会长,并继承父业授拳,每年都举办一些纪念活动。2014年,次子岑兆伟筹建了广东省咏春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岑能咏春文化中心,亲任常务院长和主任,于2015年5月24日在广州市文德文化广场举办了“岑能宗师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暨首届岑能咏春文化研讨会”,与会者达200多人。 (11)广州米机王支系 黄沪芳(1929—1998),出生于广东省三水县大埔村,自幼在其父黄伯栋的影响下,**练南派十三家拳术,并学**摔跤和举重,青年时又随俄国人柯灵哥学拳击。其后拜佛山詠春拳(咏春拳)名师黄祯和岑能为师,在佛山詠春拳(咏春拳)的基础上,糅合南北诸家拳术精华研创而成“广州米机王咏春拳”。黄沪芳在1988年从广州西关迁至天河,将米机王咏春拳带至天河落地生根。晚年的他更是将传统咏春拳教学方法结合他的**武心得,悉心教授给几个儿女,其长子黄念怡更是尽得真传。黄念怡为了纪念其父,于1998年在广州天河区创立了“米机王咏春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在广州市天河区、荔湾区、东山区、越秀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佛山市南海区、东莞市以及捷克、法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瑞典、比利时等国设立分馆,培养学子过万。2010年成立广州咏春拳保护单位——广州米机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2年,米机王咏春馆入选广州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2年米机王咏春拳成功申报入选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2)广州鸦湖曹氏支系 广州鸦湖支系詠春拳(咏春拳),又名“曹家班中詠春”,据说是由佛山红船弟子易金传入广州人和镇鸦湖村。易金,人称“正旦金”,祖籍人和镇鸦湖海边,清末民初人,携艺回乡授徒,教授曹和顺等人。曹和顺之子曹德胜(1836—1937年),身强体壮,聪明过人,易金乐意纳为弟子,悉心传授佛山詠春拳。曹德胜艺成后在广州设馆授徒,曾以六点半棍击败当时广东十虎之一的陈斗(顺德容桂人),名盛一时,后返乡传艺,并将所学发扬光大,流传至今,其弟子遍布南洋各国。曹德胜的儿子曹巨全继承父亲衣钵,将鸦湖詠春拳保存其古貌而传于广州地区。鼎盛时期,曹德胜、曹巨全父子俩继承祖业曾在广州市北郊开设二十多间武馆,传授32套功夫,包括拳术、器械和对练在内。 同技术风格的顺德永春拳、佛山咏春拳、鹤山咏春拳、广州咏春拳四大流派和古劳梁赞支系、顺德陈华顺支系、南海叶问支系等10多个支系,都是同类拳种,同源异流。十大支系应携手共同推动广东永(詠、咏)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大做强,把广东永(詠、咏)春拳传播到世界各地。 (13) 湛江支系 民国年间,有自称为梁德荣(梁赞)后人的一个商人在路过湛江时收了一个徒弟,传下的功夫现在新会流传。手法有黐、吞、吐、锁、扣、按、托、推、沉、钧、切、冲,还有猪蹄手,外廉手,内廉手,凤眼搥,侧身姜子搥。马步有小三角拑羊马,拑羊缷马,小四平拑羊马。有三星桥桩丶六点半梅花棍桩、阴阳蝴蝶刀桩、三门拳桩。用掌要:掌须利、利似刀。技击练功秘诀: 壹路,金蛇出洞,毒蛇缠丝,白鹤起飞,毒蛇拦路,白鹤伸腰,白鹤戏水,毒蛇缠柱,白鹤开翅,二蛇伏虎,毒蛇寻**,毒蛇仆鼠,白鹤拨水。 贰路,白鹤点睛,毒蛇开口,蛇鹤相斗,金蛇归洞,白鹤上树,白鹤釆花,毒蛇过溪,白鹤庄亮翅,白鹤捕虾,白鹤吞咽,毒蛇封喉,白鹤归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