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所谓的"湿",既是病名,又是病因。
什么是湿?顾名思义即是水多。
湿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水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水了当然不行,但是多了也会致病。"湿"就是泛指人体中剩余过多、致人于病的水液。
人体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体所需要的水液大多是随着饮食入口。首先有胃肠吸收,再由肺、脾、肾这些脏器的代谢调节,输布于全身。除了满足正常的需要之外,多余部分则随呼吸、汗液、粪便、尿液等排出体外。人体代谢调节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相对恒定,所以并不致病。如果进水特别多,例如茶酒嗜好,或经常处于潮湿环境,或由于患者本身对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减低,这样体内多余的水液不能及时排出,积储潴留,于是就可引起各种病变。湿就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产生各种病变的总称和概括。 中医认为,湿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致病原因。首先,它不受时令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都能发病,特别再霉雨和长夏(农历六月)时期更多。黄霉淫雨、水湿弥漫,人处其中,极易感染;长夏季节,溽暑熏蒸,暑多挟湿,所以湿病在这2个季节特别多。
其次,不受年龄性别限制,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另外,不限职业工种的影响,也不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或生活优劣的影响。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雨水较多,气候潮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受湿致病的机会往往更多。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是有外界气候环境或地理环境的影响,湿自外侵。如淋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或经常野营露宿,接触雾露霜雪;或天阴久雨,湿气弥漫;或汗后湿衣,未即更换等。外湿之病在肌肤表浅,治之较易。内湿是湿从内生,如饮食不节,偏嗜生冷、瓜果、甜腻,或高粱厚味,或茶酒成癖等等;或因体内某些器脏的生理功能减退所致,或由其它疾病影响,使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减弱等等。内湿之病在脏腑深处,发病缓渐,初不易觉,病情复杂病程也长,治亦费时。
湿,一年四季都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它致人于病,不仅在于患者众,对于某一具体患者,湿症又可遍及全身。湿一旦致病,患者最普遍和明显的感觉是精神疲软、四肢困倦、酸重无力、饮食无味、胸闷口苦、或甜或腻,甚至低热。也即"懒不思动"。此外,由于受湿之脏器或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一样。如果湿在头部,头脑胀重,似带子缠扎(这种现象,患者往往疑为血压升高,其实却是"湿蒙"之故);或者耳鼻闭塞,听觉嗅觉失灵;或者面目浮肿,目黄声重,面色晦暗等等。如湿在肺,则咳嗽多痰,气急满闷;如在肝、在胆、在胃,则上腹饱胀、食欲不振、口苦或甜或腻或黏或涩,舌苔垢厚甚或积粉,或呃逆泛酸、或恶心呕吐、全身黄疸;如湿在下,或大便溏泻,足跗浮肿,或小便涩少、淋浊白带;如湿在四肢,则筋骨酸痛、关节伸屈不利;如湿在腰背,则腰酸胀重、俯仰不便;如湿在肌肤,则浮肿、瘙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