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水网站-新三水人才网-新三水房产网

查看: 905|回复: 0

三水“两分两换”推动城乡一体化

[复制链接]

237

鲜花

6645

帖子

1万

积分

神鱼

Rank: 10Rank: 10Rank: 10

发表于 2009-5-28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按照三水区的规划,今后3年将投入24亿元加速城乡一体化。然而,这24亿元怎么花?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上周五,针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三水区副区长何绮红做客《智汇三水》节目,并和镇、街道、村代表,企业、农村种植和养殖大户一起交流城乡一体化的心得。

  3年农民增收至少要达40%

  今年4月,三水召开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动员大会,提出在今后3年内投入24亿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央今年投入4万亿元启动资金拉动内需,其中很多用于农村建设,而三水抓住了机遇,所以才申请到了这么多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何绮红解释说,这24亿元将用于水利工程、新农村、农业园等方面建设,“我们目标是通过3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确保农民增收至少达到40%。”

  除重金投入外,今年城乡一体化前期工作将完成两项重要规划。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三水区将编制完成2009—2011年现代农业园区详细规划,按照2000元/亩的最高标准,投入4.6亿元补助农业园区的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把规划的约20万亩连片农业用地全部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另一方面,三水计划今年年底前全面编制完成村委会总体规划,2010年底前全面编制完成自然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此确定农村地区居住区、产业区、农田保护区、生态区和不开发区等功能区的布局规划,通过发展建设功能区,把城乡连接成一体,形成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和谐发展的组团城市。

  除此之外,据三水区委农办主任李伟明介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将在城乡规划、户籍管理、低保标准、劳动力管理等方面统一规划。而且,还将做到村村通自来水、公交车、光纤、有限电视、水泥路。

  城乡一体化最需解决资金问题

  在何绮红看来,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全区还有4万多村民还没有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另外,农业基础设施过于薄弱,影响农村现代化进程;最后,农村治安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随着农村城市化推进,人口的流动性增加,各种利益冲突也愈发增多。

  尽管存在着三大问题,但何绮红认为,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最缺的还是资金。“虽然按照政府规划,3年将花24亿元推进城乡一体化,但资金使用范围将涉及水利、新农村、农业园建设等方方面面,因而这部分资金还是不够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业园建设遭遇的困境。“农业园都是土地连片开发,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土地承包期限并不统一。”乐平镇副镇长董志泉提到,还有一个问题是征地补贴问题,“现在农业园征地每亩补贴2000元,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董志泉看来,更大的问题在于农业园如何发展高附加值。“发展农业园经济,还应尽量发展高附加值农业,这都是需要未来解决的。否则,农民的收入增长不起来。”

  压力并不局限于此,随着三水农村城市化推进,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愈发显得重要。“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西南街道横冲村委会书记、区人大常委何启华说,“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政策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尤其是‘三旧’改造和土地审批。再加上,农村人才不足,管理人员和村民素质亟待提高。”在这些压力背景下,何启华认为“压力不小”。

  “两分两换”助农民增收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平衡必然需要一些制度来支撑。

  改革开放30年,三水城乡收入差别拉大。数据显示,到2008年时,三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220元,其中,农民去年年收入仅为4698元,远低于城市居民的8198元。

  怎样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呢?对此,何绮红表示,将考虑通过“两分两换”、农家乐等方式帮助农民增收。所谓“两分两换”,是指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

  何绮红透露,区政府前段时间还到浙江嘉兴考察过,待时机成熟,会考虑试点“两分两换”,让农民能获得社会保障。此外,三水也将大力开发农家乐的旅游模式,通过各种方式让农民增收。“三水有很好的交通优势,生态环境又好,借助广佛同城化的机遇,加强农家乐特色品牌的建设,能吸引珠三角的人过来玩。”

  关于如何推动“两分两换”改革,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经济学教授汤虹玲认为,三水要敢于创新,多多学习外地的做法。“建议三水借鉴外地经验,建立一个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农村的土地交易都放到这个平台上来,可以保证土地交易过程公开透明,让村民有更多分红。”

  除要增加农村收入外,在西南街道石湖洲村委会书记邓海洋看来,还要提高社保标准来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上后顾之忧。“随着物价上涨,目前240元/月的社保明显不够。既然低保都提高到320元/月,那么村民的社保标准为什么不能提高呢?而且,城乡社保标准也不统一,希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能解决这一问题。”

  “而且,我们也希望社保部门能将社保金的收支情况定期公布,让大家放心。”另外,针对社保部门发放社保时间不及时,邓海洋也提到,希望社保部门能按时发放社保,规定了几号发就应及时发放。

  什么是“两分两换”?

  “两分两换”是指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

  -记者手记

  推进城乡一体化

  应发挥市场作用

  城乡一体化,主要两项指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规划建设。

  但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主要并不在于政府投入多少资金,建设多少工程。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年年都在讲,投入的钱也不少,但问题最终还是没能得到解决。

  反思以往政策发现,市场在解决“三农”力量薄弱,而政府在其间起着主导作用。原因的形成,表面上看与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国情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应归结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众所周知,农村集体土地并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只有经过转为国有之后,才能进入市场交易。在这种模式下,征地问题制约农民吸引社会资本,因为农民没有处分土地的产权的权利,所以在市场引导下,投资者不会来农村,毕竟无太多利可图嘛。而对于村集体来说,它虽有处分土地产权的权利,但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后,并经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之后,土地才能进入市场。这样一来,增加了交易环节,同时也就增加了交易成本,其效果不如村集体直接和投资者交易。

  不难发现,受困于土地制度影响,流入农村的社会资本并不多。因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推进效果也并不明显。以个人立场而言,三水应通过“两分两换”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完善配套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将是城乡一体化思考的方向。

  “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破解融资难

  为国内首例

  城乡一体化,说到底还是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但农村发展面临融资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上周五的“智汇三水”透露,首期金额为1000万元的三水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操作规程已制定出来。这就意味着,三水户籍种养专业将在免抵押前提下,有望获得最高50万元的贷款,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

  不过,由于该模式为国内首例,因而参与合作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佛山三水支公司正申请保监会批准。另外,受参保问题尚未解决,区财政拨付的1000万元也尚未到账。但可以确定的是,记者从三水信用联社获悉,一旦保险公司方申请获批,区财政拨付的1000万元将立即到账,农业贷款操作规程也将正式实施。

  最大亮点为免抵押和贷款逾期处理

  农业贷款担保基金首期担保金额为1000万元,由区政府每年年初根据基金情况进行注资,保持担保基金账户年初余额不少于1000万元,并专设“政银保”合作办公室。“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担保基金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起到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三水区副区长何绮红说。

  按照规定,可申请贷款的对象为:在三水区范围内符合本区农业产业导向的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水户籍的种养专业户。其中,三水户籍种养专业户的贷款额度为50万元;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额度为100万元;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额度为200万元;省级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额度为30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额度为500万元。

  “该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免抵押贷款和贷款逾期处理。”区农信社相关负责人透露,对农民来说,这项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完全不需要抵押即可贷款,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链断裂危险。“而且,银行也不用担心贷款到期不还的风险,因为,保险公司将代为偿还借款人贷款。”

  记者获悉,当贷款本金逾期后三个月,借款人仍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农信社将与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并就不足赔付部分与区“政银保”合作办公室办理担保代偿手续。等保险公司和区“政银保”合作办公室赔付后,与贷款者一起向借款人追偿,追偿成功后,三方按各自承担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一来,农信社也不用担心贷款风险,而农户也不用担心借不到钱,可以说是双赢的举措。”“智汇三水”交流会上,保险公司相关代表评价认为。

  目前正向中国保监会申请

  尽管该项制度尚未实施,但在交流会上区农信社一透露出这信息后,养殖大户邓燕芹、李永棠表达了对这项制度的期盼。

  邓燕芹说:“我们养殖场最缺的就是现金。但又没有什么可以抵押的。现在不需要抵押就可以从银行借到钱,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希望这个制度早日出台。”

  记者调查了解到,对这项制度抱有热情的不仅仅是养殖户,而是整个三水区的农民。因为,在农村,农民普遍存在缺担保、银行借钱难问题,这项制度的出台将扭转这一现状。既然如此,该项操作什么时候可以实施?昨日,记者联系区农信社相关负责人时,对方称:“这项制度实施时间几度变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能否获得中国保监会的同意,因为保险公司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业务。”

  这一说法在参与合作的保险公司那得到印证。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向中国保监会申请。“之前以为在省级保险监管单位可以获得批准即可,后来才知道,由于这是国内首例,没有相关制度授权,因而现在需要向保监会申请并得到授权才可实施这项制度。”

  统筹/策划本报记者杨世华

  撰文本报记者雷贤辉通许员莫嘉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