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一些人不良情绪滋长,因认识偏差、心理失衡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如何健全矛盾纠纷疏导机制、干预机制,平和社会心态,抓好源头预防,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南山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心理疏导融入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从“心”出发,源头治理,积极探索“心理疏导+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为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助力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强化布局,筑牢基层“心”防线
以党建+业务共建的模式,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化解疏导”为途径,以“和谐稳定”为目标,在镇、村两级全覆盖建设心理咨询室,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和开展心理服务,利用规劝、教育、疏导等手段,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以矛盾化解为明线,心理疏导为暗线,充分运用“心理疏导入心、伦理感化入情、普法教育入理、协商平衡利益”等方法化解矛盾纠纷,从“心”出发,向“心”而行,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2021年5月以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118人次,参与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走访服务35场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21场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个案28个,转介心理疾病个案1个,开展心理咨询讲座15场次,开展户外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26场,取得了较好效果,切实做到“事心双解”。
二紧贴实际,打造特色“心”服务
一是依托“女能手”、“党员栋长”等自治团体建立纵横联动的有效运行机制。以“自治+志愿”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闲聊”、散步、串门等方式主动收集群众日常生活中路灯不亮、违章搭建、消防通道堵塞、邻里纠纷等问题,及时进行话聊疏导,目前调解成功率达100%以上,实现了群众矛盾发现在基层、控制在萌芽。二是依托居民议事、妇女议事、“警网”融合等特色机制,让群众明白了政府、社区和居民、村民的职责边界,使群众知道了事情应如何解决,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让群众积极参与到自治中,实现了自我管理,提高了群众的责任感、认同感。三是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导向,建立微笑“护航团”。在辖区两所小学建设心理咨询服务室,打造“爱你,从心开始”关爱小学生心理健康项目,以“心理咨询进校园、暖心护航助成长”为主题开展系列心理健康进校驻点服务,加强部门沟通联系,创建“综治+妇联+学校+心理咨询师+家长”模式,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联动学生家长,学校老师进行心理疏导服务,为孩子心理护航,全方位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小学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摆脱困惑,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培养他们阳光积极的心态,引导家长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给予青少年儿童心灵的关爱和支持。四是以重点人群心理健康为目标,开展服务“暖心包”。镇、村(社区)两级均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关爱帮扶小组,严格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交换制度,搭建全方面覆盖重精患者、患者家属、社区困境居民、普通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南山镇妇联联合南山镇社工站到六和小学开展“手绘无声 却是心声”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小组活动
三重点干预,创新实施“心”调解
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将心理咨询接入信访,针对长期投诉、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除了投诉者对法律知识懂的较少外,更大的因素可能投诉者有难以理清的心结,例如: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等原因,长期在这种情况下得不到关怀关爱,从内心上得不到慰藉就会缺乏安全感,导致情绪激动、脾气暴躁、偏激、对他人不信任。只有从根源上打开心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矛盾纠纷的进一步发展,阻止矛盾的复燃、多变。二是在处理有存在历史遗留的投诉问题上,费时费力效果差、不讨好、信访维稳压力大,从信访实践来看,以往有些群众在维权过程中容易带有焦躁、心理失衡等一些负面情绪,特别是一些老投诉者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偏激、猜忌愤怒等情绪,造成原本简单的矛盾复杂化,投诉者对工作人员的不信任、难沟通。当投诉者无法从正面进行交流时,引入心理疏导,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增进信任感,从而化解矛盾。在咨询现场心理咨询师针对会投诉者情绪激动的特点,首先进行耐心疏导,然后引导投诉者在现场敞开心怀陈述,最后信访人情绪得以平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将最大限度地把凝聚社会正能量放在第一位,推动形成以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缓解信访群众情绪障碍和心理压力,使其以理性、合理方式表达利益诉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动员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心理服务进乡村、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宣传普及心理知识,主动为群众化解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南山镇初心学堂组织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户外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往
期回顾7、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以必须成功的决心,全力抓好南山镇国家卫生镇复审工作
来源丨南山镇综治办 编辑丨绿韵南山微信编辑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