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笑脸是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 也是检验扶贫工作成效 最有说服力的成绩单。
自2017年6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凉山州盐源县工作启动以来,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盐源工作小组靠前作战,三水后方鼎力支持,与盐源通力合作,两地的扶贫协作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2019年9月、2020年9月,佛山日报记者先后两次到盐源县实地采访扶贫协作工作,看到三水不仅大力推动落实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更从助力当地长远发展着眼,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今,当地的产业动能不断增强,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稳步改善,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扶贫协作成果日益巩固。
饱经沧桑的笑脸,青春活泼的笑脸,稚气未脱的笑脸……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张张笑脸,既传递出摆脱贫困的由衷喜悦,也折射出三水、盐源扶贫协作的扎实成效,更展现出对奔向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
1、2020年9月1日,金山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内,村民孙云华与妻子坐在宽敞明亮的家中,谈起新生活时笑得合不拢嘴。金山村原是一个位于盐源县梅雨镇深山中的小山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74人。2016年,佛山投入400万元援建资金,在距离镇上仅1公里之遥的地方建起了金山新村,所有贫困户在2017年春节前就搬进了新房。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摄
2、2019年9月12日,盐源县梅雨镇龙家湾社区,村民正坐在社区配建的广场上抿嘴而笑。龙家湾社区是盐源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工程,也是佛山在盐源县援建的三个新村之一。2017年、2018年,佛山共投入2194.6万元援助资金,援建部分安全住房,用于集中安置盐源县大坡乡格居村、洼里乡老衙门村、洼里乡解放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共927人。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3、2020年9月1日,龙家湾社区附近的一个扶贫车间中,一位正在学徒的彝族妇女坐在缝纫机前,露出开心笑容。2018年,针对异地搬迁贫困户群体,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盐源工作小组抓住彝族女性心灵手巧、擅长针线活的特点,建起了这样一个制作购物袋、工艺品等文化创意产品的扶贫车间,已陆续带动周边50多名妇女利用空闲时间打工赚钱,目前每名妇女每天收入约100元。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摄
4、2020年9月3日,盐源县前所乡上村的一个扶贫车间中,正在织布的摩梭妇女杨直玛笑容灿烂。在距离著名旅游景区泸沽湖仅一山之隔的上村,三水投入了5万元帮扶资金,建起了这个极具民族风情的扶贫车间,制作以摩梭人特色服饰为主的手工艺品,目前共有9名村民参与项目。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摄
5、2020年9月2日,盐源县博大乡红岩子村,残疾人贫困户毛几克莫在嫂子的帮助下调试设备,准备在快手上做直播,两人笑逐颜开。2019年,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盐源工作小组创新推出残疾人产业帮扶项目,牵线三水区残疾人联合会与毛几克莫所在的盐源县博大乡红岩子村结成帮扶对子。随后,三水区残联捐助了1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帮助红岩子村的残疾人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种植业增加收入。今年,三水区残联再次提供3万元帮扶资金,继续援助当地残疾人贫困户。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摄
6、2020年8月31日,在盐源县卫城旅游服务站,26岁的彝族小伙马海站在新开张的快餐店里,露出羞涩的笑容。该服务站由三水企业在盐源设立的公司——凉山有田友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快餐店完成内部装修后,马海加入进来,既做厨师也负责日常经营。此前在西昌做司机的他,由此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佛山日报记者马永钊摄
7、2019年9月12日,由佛山对口援建的盐源县梅雨镇娃儿嘴小学的操场上,几名小学生微笑着从崭新的教学楼前走过。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8、2019年9月12日,盐源县盐源中学,“佛山班”的学生们正在与三水支教老师黄河交流,氛围轻松愉快。2018年,凉山州教育局决定在盐源中学2018级高一新生中选拔56名学生组建“佛山班”,由8名佛山教师共同执教。该班成立后,学生成绩突飞猛进,历次考试均居年级同层次班级第一名。目前,黄河担任“佛山班”的班主任、数学老师。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脱贫只是第一步, 更好的生活在后头。 祝愿他们, 笑口常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