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看了,我要点个赞!”9月15日晚上,三水市民周毅与妻子看完电影《八佰》后,随手拍下两张电影票以及一桶爆米花的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连日来,《八佰》《信条》《花木兰》等多部电影热映,吸引不少三水市民到电影院观影。
从上世纪70年代在村中搭戏台观看露天电影,到80年代走进西南影剧院观影,再到如今的3D、4D影院,随着三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到影院看电影不仅成为三水市民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见证了生活的变迁。
●乡土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一块白色幕布,一台老旧放映机,拿着板凳围坐的人群,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三水市民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也是今年75岁的三水市民植伟森对电影的最初印象。
植伟森说,当时农村的露天电影一般在晒谷场、学校操场放映,在泥地里插上两根竹竿或是小树竿,再在竿子顶部系上一块白色幕布,然后在场地中找好位置,摆上机器,调试好便可开始了。影片以革命战斗故事片居多,如《红日》《董存瑞》《地道战》《英雄儿女》等。
那时,农耕生活虽然清苦,一场露天电影就可以万人空巷。“一听到放电影的消息,大队里像揭开盖的锅,即刻沸腾起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植伟森记忆犹新。他说,看电影的喜悦会迅速蔓延至十里八村,空气里弥漫着欢乐的节日味道,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喜笑颜开。为了早点去看电影,大家早早吃完了饭,便拿着小板凳到现场占位,在一张银幕之下等待共同的时光。
让植伟森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戏台有围栏拦住,买一张票要几分钱到1角钱。当时,他时常和几个调皮的孩子为了“逃票”,时常从围墙爬进来看电影。由于每次都是偷偷摸摸进来,几个孩子只能站在戏台的最后方看电影。尽管如此,每次他都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很多电影都是黑白电影,翻来覆去都是那几部,但每次看电影还是像过节一样开心。”植伟森说。
●影院成为中心城区地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看电影的方式也由室外转向室内。1983年4月,位于文锋东路1号的西南影剧院正式开张。彼时,为了庆祝电影院开张,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亲临现场剪彩。
西南影剧院曾是市民观影的热门场所。
西南影剧院共有3个放映厅,一个是可以容纳1200人的超大银幕大厅,另外两个是容纳40人的小厅。西南影剧院内不再只是播放抗日题材的电影,国产电影、香港武打片、美国大片等电影每天电影档期不断,极大丰富了三水市民的生活。
“以前西南娱乐场所不多,西南影剧院就是老城区的地标,父辈曾经非常热衷到西南影剧院看电影。”刘文是在西南街道土生土长的“90后”,他回忆道,小学时,学校组织到西南影剧院看《一个都不能少》《在雷锋离开的日子》等电影。与露天观影不同的是,在西南影剧院,大家购好票,只需提前十分钟入场,寻位坐下,就可轻松惬意地观看电影。90年代,三水只有西南影剧院一家电影院,每次放映都是场场爆满,人气十分火爆。
直到2005年,三水首个超大规模购物中心——三水广场开始营业,广场内的大地数字影院开始吸引人流,西南影剧院才逐渐进入“低谷”期。“大地数字影院环境好、人流量大、电影场次更多,再加上广场购物娱乐都很方便,此后就更少去西南影剧院了。”刘文说。
虽然如今西南影剧院观影“人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门口常摆放着五块电影海报宣传板,迎接市民前来观影,继续见证三水人观影变迁。
●3D、4D影院成市民“新宠”●
大地数字影院、越界思哲影城、万达影城……近年来,随着多个硬件设施一流的大型电影院纷纷落户三水,到电影院看电影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休闲方式。这些电影院不仅空间开阔、影片选择多,有的还设置了3D、4D影厅,画面越发清晰明亮,音频精准震撼,为市民带来更好的观影享受。
越界思哲影城。
“现在看电影可方便了,手机APP就能买票。”9月15日晚上8时30分,市民陆雨欣与朋友来到越界思哲影城。她通过手机APP购入一部美国科幻大片的电影票,随后在自助购票机上进行扫描。短短几秒的操作,陆雨欣便拿到了电影票,整个过程不用排队、方便快捷。
“IMAX银幕观影效果也很棒,戴上3D眼镜的时候,都有种穿越到电影里面的感觉,体验都很不错。”陆雨欣笑道,如今在4D厅,不仅可以观看精彩的电影,还可以享受逼真的环境特效。戴上3D眼镜,通过动感座椅以及水雾、气味等奇幻特效,还能打破银幕和观众的界限,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时光更迭,从露天影场到电影院再到3D、4D影院,时间见证了三水市民观影方式的变化,也折射了市民生活的改变。观影方式不断进阶,不仅给市民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人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