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乐平镇高标准规划“一轴两片四段24节点”乐平镇对礼运路进行文化元素植入的时候,把禾安村所在路段命名为“冠军段”。并对村内这座“无名桥”进行修缮,重新命名为“冠军桥”。
冠军文化熏陶,涉水桥旧貌换新颜
多年以前,禾安村村民的居住地与农田一直被河道相隔,要到河对岸耕作只能绕道通行,修建一座桥梁,成了村民多年来的心愿。2000年,乐平镇政府在村内修建了一座涉水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耕作与出行。
随着去年乐平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一轴两片四段24节点”格局,礼运路作为“一轴”把沿线村庄串珠成链,推动示范区整片联动发展。禾安村作为“一轴”起点,一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文化旅游项目被提上日程,村内这座涉水桥的修缮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中国马术运动员马裕兴是土生土长的禾安村人,他曾在多场国内、国际马术赛事中摘下桂冠,让禾安村成为冠军之乡,所以涉水桥的改造设计紧扣冠军文化的主题来进行。
从远处看,桥梁外部设计状如领奖台,同时饰以奖牌、奖杯等图案,行人走在桥上时,仿佛上台领奖的运动健儿。
而桥身内部的运动元素彩绘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亦充分彰显了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冠军精神。
乡村振兴之下,“冠军之乡”迎来蝶变
乐平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以来,从人居环境整治到村庄整体建设提升,禾安村可谓一天一变化。“从前村里被簕竹环绕,现在则是被花海环绕,村民早上散步整个人都精神了,在香港、广州等地的乡亲回来,感叹想不到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禾安村党支部书记马伟明说。
禾安村的变化不仅在于环境,更体现在乡风与人心向善上。村里现年80多岁、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马沛林每天散步,看到垃圾就会主动清理收拾,以身体力行教化村民。包括马沛林在内,禾安村里的8个“党建红管家”领岗领责,有的负责村中绿化养护,有的负责收集民情,让村庄的环境整治执行到位,建设提速。
如今,礼运路在禾安村边一路蜿蜒延展,两侧立起了有骏马、篮球运动员等不少文化雕塑,村里的房屋外墙各色表现冠军风采的彩绘。在礼运路开通当日,禾安村正式揭幕成为“禾安·体育庄”,禾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做法,为乐平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性作用。
河面依旧碧水粼粼,宛若碧带,两岸如今整洁美观、草木葱郁,游人站在桥上就可以遥望大同湖的美景,欣赏姿态各异的体育主题雕塑。这座焕发新颜的冠军桥,俨然已成为乐平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