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建县后,在县城前建有行台,方便总督暂驻于此,及后,总督全驻广州。阮元督粤时,三水行台已无用途。而县城因有城墙限制,在人口增多的情况下,读书的书院已不足应用,故乡绅呈请阮元改行台为书院,阮元对文化教育甚为重视,当即应允,行台书院即源于此。 而行台上之楼,阮元命名为“三十六江楼”,即三水行台=行台书院=三十六江楼。 所谓三十六江,即北江九流:浈江、始兴江、墨江、锦江、翁江、麻江、潖江、宾江、苍江也;西江二十七流:北盘江、南盘江、龙塘江、思览江、牂牁江、洛青江、柳江、漓江、郁江、浔江、西洋江、驮蒙江、黄龙江、橘江、荔江、藤江、绣江、横槎江、邕江、秋风江、贺江、新江、白马江、金城江、绿瓮江、蕉花江、武阳江也;最后合并汇于三水,甚有三国尽归司马懿之气概。 因阮元命名,并在其大作中收入《三水县行台书院新成停舟登三十六江楼》,自始三水“三十六江楼”名闻天下,在著名的《岭南即事杂撰》一书中,也被收录在册,该书曾大量翻印,在清代是深受欢迎的一本岭南乡土故事佳作。 这本书题目中并没有三十六江楼信息,而只有细读,才能发现内有乾坤。 小弟对三水历代文史逸事均有兴趣,每见一籍,必细心翻阅刨根到底,亦即粤人所谓的“汁都捞埋”。 正是有这种执着精神,才能常在古籍中捞出动人的三水故事。 在这书的《鬼方记》、《睡乡记》两篇文章中间,即有三水行台三十六江流的美丽记录。 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估计作者亦没有仔细去校对这段文,导致错讹甚多。 小文名称为《岭南三水河口行台三十江流》,少了六江,然后书中记录北江为九流,西江为二十九流,两者相加又变成三十八流,但文中西江又只有二十七流,即总数还是三十六江流。 除了这些数字有点语无论次外,江的名称亦有误,例如思贤江,实际是思览江之误。 正是这种粗心大意,有底蕴变成了没文化,甚为遗憾。 由于阮元在文学、文化界的影响巨大,故三水三十六江楼亦成为文人墨客诗篇中的常客。 而不少邑人亦以三十六江为号,例如三水黄塘圩保安乡社滘村人胡彤恩(清代三水拨贡,上京为官,外交家胡庆育之父),就号“三十六江渔者”,因社滘村从南宋开村后一直居北江边上,邑人多以耕种捕鱼为生,故此号甚有三水文化底蕴。 读书偶得“三十六江楼”故事,特与大家分享。 (个人水平有限,又不常在线,欢迎对三水历史文化有兴趣的朋友直接联系指导,微信:m52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