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南】西南,地处三江汇流处,历经岁月风华的洗礼,拥有百年海关、百年铁路、百年邮局、百年水文站、魁岗文塔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一村一隅,皆可见文化沉淀,宗祠庙宇、举人进士、革命烈士……无处不是动人的文化故事。话别沧桑,我们继续追寻“文化西南”的魅力。
近期,“八星报喜乐满城”2019年西南元宵花灯汇在文塔公园上演,吸引了很多市民去打卡。据了解,花灯汇将一直开展至2月24日,活动期间,每天晚上6点至9点半市民皆可欣赏到唯美花灯和体验“三转文塔”民俗活动。
为什么会选址文塔公园作为花灯汇展演地址呢?西南街道相关负责人谈到,文塔公园是个美丽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魁岗文塔400多年来一直在此屹立,散发着灵气,“文星开运”“三转文塔”的古仔又极具吸引力和新颖性,在这里举办更具有文化氛围和寓意。
实际上,在西南河口这片土地上,远不止魁岗文塔这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文物古迹。河口,还有百年海关、百年水文站、百年铁路、百年邮局……每一砖每一瓦都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故事。它的前世今生历史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三水河口,作为古时三水县城所在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不过,由于史料记载和保存至今的文物较少,人们对于这个三水古城的认识已开始模糊。而麦国培近期的发现,再现了350年前的三水古城外观,勾起了这一段史海钩沉。
前世:500年前三水设县河口建城
嘉庆版《三水县志》关于三水县城池的介绍。麦国培收藏。
据《三水县志》记载,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正式设县,并隶属于广州府,县治设于白塔村龙凤岗(现河口城内村)。第二年,首任知县程儒督建县城城墙,分东、西、南、北四门,建县署于龙岗,建学宫于凤岗。三水建县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旧时盗贼猖狂。图为康熙年间《三水县志》,麦国培收藏。
当时三水为何要设县建城?麦国培说,当时三水一带常有盗匪出来抢劫,筑城可以维护政权,也可以更好地防守。“县城四周由城墙包围,东南西北四个门口有专人把守,到了夜晚就会城门紧闭。”麦国培说,由于当时有规定,外国人不得进城,只能在城外搭帐篷席地休息。“图片上都是城外的景物,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从图上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三水城非常宏伟。”麦国培说。
从《三水县志》中的三水县城图看到,三水古城呈一个圆形,城中心是仁寿坊,周围分布着三水县政府、学宫、尊经阁、城隍庙等建筑,城中由县前街、察院街、凤岗街、南门直街等街道连通。
1910年代河口城池,麦国培收藏。据三水老人梁伯介绍,解放初期河口还曾见到城墻的。图为三水县城墙。
《三水县志》中还记载,1929至1931年间,时任三水县长邓昙将县城城墙拆掉,城基开辟为环城马路,城砖用来建成三层高的县政府大楼。1938年,日军入侵三水,县城沦陷,城内建筑物多被焚毁。抗战胜利后,县治改设在西南镇。
今生:老牌坊矗立至今 街道名称未变
随着岁月变迁,当年的三水城如今成为城内村。从河口城内村看到,昔日位于三水城中心的仁寿坊依然矗立。史料记载,仁寿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距今已超过400年。近年来,仁寿坊多次被途经的车辆碰撞,经过修葺后还日久弥新。仁寿坊正对的察院街,是一条笔直的街道,路边不算宽,两旁的老屋显得有点破落。
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三水旧县城河口察院街北端建成“仁寿坊”。
如今城内村还保留着察院街、南门直街、南门西街、文凤街等留有历史印记的街道名,这里的建筑门牌,时常可以看到“南门”“西门”等名称,让人产生行走在当年古城中的错觉。
家住仁寿坊旁的玲姨,从小在河口长大,今年已60多岁。"现在的河口城内村,实际上就是当年三水县城所在地,现在的城内村划分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个村小组,与旧时的四个城门对应“,玲姨说,在抗日战争时,河口作为三水县城所在地遭到日军轰炸,城内成为一片废墟,如今在城内村看到的建筑,多是战后重建。
1938年日军火烧三水城,麦国培收藏。
在玲姨的记忆中,还依稀有三水古城的印象。她表示,在三水城墙倒塌后,地下还留有不少城砖,在她孩提时还有不少人挖城砖来建房,此外还有一个经历战争硕果仅存的南城门,遗憾的是也在后来的建设中拆掉。“现在古城的城墙已经完全消失,一点痕迹都没有了。”玲姨说。
来源:广州日报黄健源、佛山新闻网、新三水网
图:方琳,除署名外 资料:《三水县志》 鸣谢:收藏家麦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