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8时许,新西南市场人头攒动,市民刘叔拎着菜篮正在买菜。“不仅干净,而且看上去大气,不比超市差。”刘叔说,自从市场改造后,自己更愿意来这里买菜,因为环境好了,选择也多。
今年初,三水完成全区27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以往脏乱差的情形不见了。经过近半年运行,“干净整洁”已成为市民对农贸市场的新印象。记者走访发现,农贸市场不仅在整体上变靓,并通过人性化的改造措施,使买卖双方真正成为市场改造的受益者。
风雨30年
西南市场换新颜
步入新西南市场,只见四排档口东西向整齐排列,地面干净、档口整洁,照明通风等设施完善。一楼主体面积达到3300平方米,包括60多个猪肉档、40个蔬菜档,加上鱼档、光鸡档等,共有200多个档口。同时,市场两边还配置了30个烧腊、副食和毛鸡等全封闭制售环境的店铺。
在27个农贸市场改造中,作为三水规模最大、有30年历史的西南市场的改造备受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西南市场因规划起点低、市场设施老化、容量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去年3月,三水将西南市场等9个农贸市场及云秀市场的租赁权拍卖转让,由公转私引入更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经营者,正式启动农贸市场改造的新模式。随后,西南市场改造步伐加快,通过推倒重建的方式再造一个新的西南市场。
三水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西南市场还在进行二期2000平方米的改造,改造完成后,西南市场将更加完善,档口设置更加合理,市民购物更加舒心、放心和安心。
靓丽转身 市场告别脏乱差
西南市场的成功改造,是三水27个农贸市场改造的一个缩影。作为三水去年民生十件实事之首,三水区政府多次召集各相关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开辟市场改造审批“绿色通道”,各职能部门也提前介入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在市场升级改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随着今年2月西南市场首期改造完毕投入使用,三水27个农贸市场全部换上“新妆”,无论外貌还是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
“变化最大的就是地面干净了很多。”正在园林市场买鱼的市民梁先生说,以前鱼档口污水横流,如今所有鱼档全部装上不锈钢鱼池,并设有挡板防止溅水,进水口设在档口隐蔽位置,地面不再湿滑了。
市场改造后不仅让市民舒心,不少档主也很高兴。“环境好了,生意也好了嘛。”德保市场猪肉档档主杨叔说,猪肉档口的砧板换成了硅胶板,摆放猪肉的地方也换成不锈钢架,既卫生又通风,也能让顾客买得放心。
为保证市场的卫生,市场全天都有工作人员进行巡逻,发现有垃圾需要清理会及时通知保洁人员。当档主再产生垃圾时则留在档口内,等到保洁人员再次打扫经过时,再将垃圾清理出来,从而保证市场整体环境的整洁。
疏堵结合 提升周边环境
27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后,如何解决市场周边“走鬼档”的问题,区政府并没有一味堵截,而是坚持从民生出发,通过设置自产自销区,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提升市场周边环境,满足菜农的生存需求。
刚刚改造成为商业步行街的红卫路邻近西南市场。以前,红卫路长期被“走鬼档”占据,不仅环境脏乱差,而且还阻碍车辆通行,附近居住的市民苦不堪言。
对此,三水将西南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列为今年民生十件实事之一,在西南市场周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流动商贩乱摆卖等问题,城管部门联合市场管理方,在人民三路新划定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引导流动摊贩进入摆卖。菜农半天只需缴纳2元的管理费,就能挑选一块地方摆摊售卖,这一举措既方便了本地菜农,又逐步解决了“走鬼档”占道经营问题。
“这种方式好,我也愿意光顾这些商贩。”家住红卫大街的陈女士说,流动商贩集中贩卖,既消除了以往垃圾遍地、阻塞交通的问题,市民也有了更多选择。
不少菜农也表示,搬进自产自销区后,不用再担心被城管驱赶,而且只需交一点管理费,真正考虑到菜农的利益需求。
媒体观察
内涵式升级才能让城市升值
每年,三水都会制定民生十件实事,并将其完成进度作为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重要考核标准,从机制上确保民生实事落实到位。但是,要使民生实事真正解决民生难题,则需要在落实民生实事过程中,更多考量老百姓的需求。
作为民生实事,27个农贸市场的改造成效让人欣慰,无论是档主还是市民,市场环境的改造提升都让他们从中受惠,对于流动商贩的引导管理,也始终把各方需求放在第一位。
可以看到,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带来了市民的舒心、档主的开心和菜农的安心,反映出民生实事真正达到了“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目的。 有了一流的环境,配之以高水平、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有内涵的升级才能真正满足各方需求,筑起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三水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的内涵式升级,无疑也升值了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