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水北、西、绥三江汇流之处,矗立着一座拥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小镇——河口。自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县至1945年,河口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时移世易,曾经繁华的县城如今已成了三水的老城区,绿树成荫的街道与静谧安详的院落无不透着英雄迟暮的落寞。然而,总有一些事物能够抵御时间的侵蚀,宠辱不惊地巍然屹立于历史长河中,比如开一代文风的河口魁岗文塔。
文星开运:阮元亲笔 门楣题字
7月初的一天上午,记者驱车赶往三水区西南街道文塔公园。当天风和日丽,碧空如洗,未到三水西南街道河口社区,已能远远望见文塔。在公园门口泊车后走过两座石桥,文塔赫然出现在眼前,犹如一支巨笔倒插于北江畔,擎天玉立,不卑不亢,似乎四百多年来支撑着它的并非砖石结构,而是文人风骨。
文塔第一层的大门敞开着,河口社区居委会的谭先生站在门前,热情地向记者打招呼。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早在多年以前,文塔的大门已经上锁。而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文塔目前由河口社区负责日常看护,他们每月至少要派人到文塔内巡查一次,然后向西南街道办提交书面报告。不久前,文塔的大门钥匙传到了谭先生手上。
“你来晚了。”谭先生遗憾地说,“以前这里有一位专职看门的阿伯,身材魁梧,喜欢光着脚板走路。他每天都会到文塔转一转,逢年过节还会打开塔门,让人们进塔许愿。看守文塔几十年,他肯定装了一肚子故事,可惜去年过世了,活到将近90岁。”
听着谭先生的讲述,记者仔细端详这座平面八角形、九层仿楼阁式砖石塔。据查,魁岗文塔面西背东,高40余米,塔基由花岗石砌成,距地1.1米。阔2.2米。每层八角琉璃配瓦,檐翼挂有铜铃。有石阶八级,每级长2米,阔40厘米。底层内宽7.48米,高4.6米,逐层缩小。至第九层内宽3.73米,高4.07米。其门楣上题有篆书“文星开运”,出自清朝一代文宗、两广总督阮元之手。门两旁有一楷书对联,上联“奎炳三垣光肄水”,下联“笔扬七曜贲昆山”。第三层和第五层分别题有“灵杰楼”和“大奎阁”。
文塔由来:诸生首倡 “刻期营成”
魁岗文塔颇具特色的部件,一是装在塔顶的丈余高铜葫芦,二是檐翼上悬挂的铜铃。三水博物馆原馆长麦海曾经告诉记者:“铜葫芦高4.7米,重260公斤。有流传说,葫芦之大就连当时的县衙门口也进不了,而当时是怎么把这个大家伙装到塔顶的现已无从考证。”现在的“守门人”谭先生说,以前每当夜静,风吹塔铃,声闻数里之外,可惜后来铜铃多被盗走,自补换上铁铃后再无声息,聊以点缀古塔而已。
另据编修三水地方志近30年的文史专家植伟森介绍,魁岗文塔前原有用青石板筑成的“青云路”和“青云桥”直通县城,宽广可通驿车,后在修公路时被拆毁。文塔外围还曾有一堵高约2米的围墙,墙上附有石碑多块,大多记载建筑年代、修建经过及捐银建塔者的姓名,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附近修建防空洞,围墙全部拆除,石碑散失殆尽。
现存塔志记载,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李希孔首倡。这一提议得到知县罗点的首肯,其后由政府先出资做出表率,众乡绅也跟着踊跃捐款,“于是刻期营成,突兀障江,峥嵘插汉,遂辟文明奇观。”经核算,建此文塔共花费“金八百有奇”。
自建成以来,魁岗文塔历经劫难。清道光三年(1823年)经历过一次重修,其后久无修葺,也无人管理,塔身倾斜,砖灰剥落,塔内木梯皆废。1986年,当时的三水县政府拨出专款10余万元,对文塔进行大修,使之焕然一新。现今文塔已基本恢复原貌,成为三水县遗留下来的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1983、1984年,魁岗文塔分别被三水县、佛山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塔改运:落成之后 文风骤兴
文塔外观匠心独运,塔内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记者进入塔内一探究竟。塔的底层较为宽阔,但室内光线晦暗,地面和刷着红漆的木梯扶手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拾级盘旋而上,在通往第二层的台阶上竟散落着几张面值五元、十元不等的纸币,每一张都灰头土脸,应是很久以前人们进来许愿时所掷。
继续向上登攀,室内面积逐层缩小,楼梯也愈加陡峭,在第四层的壁龛中摆放着一只香炉。楼梯自第八层断绝,需要架上人字梯才能登上最高层。记者在第八层从倒“U”形塔窗向外极目远眺,万里晴空之下,三江汇流的壮观景色尽收眼底——“文塔揽胜”果然名不虚传。
“文搭揽胜”曾是三水“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诗。明代郑廷櫆题诗曰:“崒嵂浮图奎壁东,冷光晴挂水晶宫。擎天柱琢千寻玉,捧日轮生八面风。宝铎有时闻斗畔,水虬和雨跃鸿濛。游人坐觉云梯迥,百二山河入梦中。”
史料记载,潮州人郑廷櫆官运颇佳,从举人出身的小吏一路晋升至“总八闽之宪臬,为三吴之屏藩”的湖广左布政使。在三水为官,是他仕途的开端。有意思的是,郑廷櫆“青云直上”的从政经历,恰恰暗合魁岗文塔建塔的初衷。
一位资深的三水文史专家告诉记者,坊间流传当时三水建县初期,县内“文无翰林,武无侍卫,财无十万。”而在魁岗兴建文塔,正是为了倡文运,兴文风。历史总有很多巧合,自文塔建成后,三水果真文人辈出。明清两代,三水文风日盛,中进士、举人者比比皆是,到了近代更是出了大名鼎鼎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二总统”梁仕诒。如果把像郑廷櫆一样从三水发迹的非本地籍贯者也算在内的话,那么兴建文塔后的三水真可谓星光璀璨,名人辈出了。
倡学励志:薪火相传 文风不坠
在古代,建文塔的目的就是倡学励志,对读书人形成一种鼓舞和激励,与状元井之类的古建筑功能相似。佛山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启谦说:“建文塔以兴文风并非三水独有,我所知道的,现在顺德就有不只一座,南海也曾有文塔,后来毁了。文塔在北方似乎不多见,但在岭南文化中,文塔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化古建筑。”
根据郑启谦的指点,记者查阅《中国塔》、《文教建筑》等相关书籍了解到,塔肇源于印度佛教建筑,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结构、型制及装饰都渗入了中国风格,常见的有多层楼阁式样。作为塔之一种,文塔的特殊性在于它实际上已与佛教无关,而与风水学紧密相连,是一种专用于祈祷文运昌盛的建筑,标志着当地对教育的重视,因此又被称为文风塔、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文塔分布很广,多见于中国南方,也即风水学说兴盛、宗族势力强大的地区。由于建塔费用高昂,一般只有富裕的村落才能负担得起。
尽管从建筑形式和功用上来说,三水魁岗文塔并无异乎寻常之处,但郑启谦认为,魁岗文塔是佛山现存文塔中最为著名、保存也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塔,其鼓励上进、文风不坠的精神象征,更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
数百年来,魁岗文塔一度因位居行政中心而成为文人雅集之地,后因三水主城区迁离,古塔渐显寂寞。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塔近年来似又重新焕发出昔日神采。2009年,第二届三水饮品文化节迁至文塔附近举办,三水为此规划了面积达800多亩的文塔公园。如今,文塔公园已被确定为饮品节的永久举办地,平时则成了许多河口居民的休闲去处。繁华与孤寂交替轮回,文塔默然矗立,天地灵气充盈四周。 |
-
魁岗文塔八个角上都悬挂着铜铃,风吹时叮当作响。
-
魁岗文塔内安装了回旋木梯。
-
魁岗文塔建在一个八角形的花岗岩基座上。
-
三水魁岗文塔被作为重要景点,印在1905年经广三火车邮局寄往国外的明信片上。
-
魁岗文塔高耸入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