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水网站-新三水人才网-新三水房产网

查看: 6984|回复: 2

三水:祠堂文化里的新型城镇化探索

[复制链接]

237

鲜花

6645

帖子

1万

积分

神鱼

Rank: 10Rank: 10Rank: 10

发表于 2014-4-2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164104685.jpg
当今的祠堂越发包容开放,成为区域的群众文化中心。 三水区文体旅游局供图
  新型城镇化,要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留得住浓浓乡愁!

  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祠堂无疑承载着浓浓的乡愁。这些古色古香的祠堂往往承载着历史的风云,透过它们能窥见宗族历史的传承与更新。

  在三水白坭镇66.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保留着近50间明清风格的祠堂。曾经,它们代表着宗族传承,代表着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而如今,它们更被历史赋予新的内涵,在农村不断发展的当下,祠堂不仅成为新型城镇化中浓浓乡愁的寄托,也标致着农村治理中关于乡规民约的回归与创新。

  古色古香的祠堂寄托游子浓浓的乡愁

  在三水白坭的乡间行走,古色古香的祠堂总会不经意间映入眼帘。白坭的祠堂群落,有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缩影。这些古建筑遗产蕴含着深厚的祠堂文化,浓缩了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据悉,白坭祠堂很多是明代始建的,到了清代又重修。所以白坭大部分的祠堂都是清代的建筑风格,结构多为抬梁式、硬山顶、博古脊,青砖黛瓦。祠堂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制,体现了“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祠堂屋脊的陶塑鳌鱼、灰塑醒狮、壁画上的蝙蝠等都是族人祈求功名利禄、幸福安康的表现。祠堂里面雕刻精致的花饰图案和吉祥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寓意。

  旧时白坭祠堂一般都建于环山靠水之地。白坭民间有“榕树多者地必兴”的说法。榕树生长迅速且根系发达,树枝浓密婆娑利于遮荫,因而被视为风水树而大量种植在祠堂、庙宇边。

  至今,莘村、龙池村、蓬村、岗头村、西岸村、下梁村、中灶村、银洲村、下灶村、岗头村、祠巷村等村落都有100多年的古榕树。仅西岸村就有41棵古榕,其中20棵有100多岁。这些村落里,河涌、榕树、宗祠、庙宇、市集、埠头几大元素组合共生共存,呈现河涌迂廻、小桥横枕、民居相接、水埠处处之景。白坭冼氏宗祠的古对联“门上有青山四面浓荫呈活画,祠前环绿水两塘荡漾戏游鳞”便是明证。

  也正是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让很多远离家乡的游子依然能寄托到乡愁。白坭的陈氏大宗祠是陈姓族人筹资800多万元进行重修,重现当年的风光。而在去年11月的重光庆典上,逾8000人参加庆典活动,筵开700多席。占地十余亩的白坭陈氏大宗祠,里里外外都是前来寻根问祖的陈姓后人,他们或瞻仰先人功绩,或缅怀家族繁衍历程,或畅叙宗族情谊。

  乡村治理重塑村民自治创新社会管理

  过去,祠堂在很多时候充当着族人的“衙门”,尤其是针对族内事务。家族的大小事务都由族长带领族人在祠堂进行商议,沟通思想、传递信息。族内几乎所有的纠纷都在祠堂里解决,宗族重要的会议在祠堂里召开,乡规民约也在祠堂里发布。

  充当“小衙门”的祠堂往往成为化解乡村矛盾的先行地。金竹村陆氏大宗祠取名敦睦堂,敦睦就是亲善和睦的意思,取此名字以期教化族人以“敦睦”行世,共创美好未来。而从杨梅西村陈氏大宗祠刻于头门左侧的家训,更可以看出祠堂对于乡村道德伦理的约束。

  但随着乡村变迁,农村不再是曾经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正因为如此,原本充当“小衙门”角色的祠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淡化了原本的功能。

  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民自治体系的回归,如今,祠堂再次回归乡村治理层面。现在的祠堂虽然没有像明清时期那样严格意义上的“族长”、“房长”,但是在族人眼里依然有一部分德高望重、处事公平的长者,他们依然发挥着调解族人矛盾的作用,有的村委、居委解决不了的问题,经他们出面后却可以很好地得到化解。

  陈氏大宗祠的修复与运营正是宗族力量和创新乡村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两年多来,由7位陈氏宗族的热心长者组成的筹建委员会一直为祠巷村陈氏大宗祠重修打点,从筹资到工程建设再到资金管理,民主议事等自治事务管理模式已见雏形。

  据悉,目前陈氏大宗祠已形成三级的议事机制:日常小事由常委会解决,遇到一些涉及到动用资金较大的项目,则必须由19人筹委会讨论通过,而事关宗族大事的议题则要让村民代表、村中父老参与。

  开放包容融合现代元素打造文化高地

  散落在三水的各个祠堂,有着鲜明的宗族特征。陈氏大宗祠、陆氏大宗祠这些宗祠均以宗族姓氏命名。过去,宗祠仅对族内人开放,但如今,宗祠也开始越发包容开放,成为当地区域的群众文化中心,让本地人与外地人共聚一堂、互相融合。

  许多宗祠在保留祠堂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祠堂的场地和凝聚力等优势,融入了现代文化、体育等元素,摇身一变成为“农家书屋”、“星光老年人之家”或“文化活动室”。2008年至2010年的3年间,三水区新建文化活动中心5个、“农家书屋”82家,文化活动室360个,其中不少就以祠堂为依托,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成果。

  祠巷村老年活动中心正是以陈氏大宗祠为依托,面向社会开放并致力于打造成为该片区的文化集散阵地。不仅有醒狮、龙舟、象棋等传统项目,还有曲艺、舞蹈等,呈现出浓烈的现代气息。该宗祠先后吸引了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粤曲协会、象棋协会、龙舟协会等民间团体进驻,现在每天一大早,就有不少乐曲爱好者、象棋爱好者等前来高歌或者对弈,尽享老年活动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祠巷村老年活动中心是在当地政府引导和热心村民的支持下得以有效运转,不少老年人都将它视为发挥余热,传授“衣钵”的文化阵地。去年暑假期间,一批书画爱好者为周边青少年开设了书法、国画等兴趣班,将老年公益事业结合到社会管理创新和村民自治当中,亦是当地的又一创新实践。对此,省老干局副局长钟铨大加赞赏,并希望当地政府继续先行先试,在老年事业上探索更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外地人

  成为“常客”

  陈氏大宗祠:

  在距离白坭富景社区公共服务站不过1公里处,一座拥有500年历史的古祠堂正诠释着新的内涵。

  借助宗族力量的维系,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最终得以重修复兴,而其突破传统的宗族、户籍、地域的界限,打造成面向社会的公益性文体活动中心,更成为一方佳话。

  两年多前,村民商议决定对陈氏大宗祠进行翻新修葺,并将其发展成为村级的文化活动阵地。工程总投入达800多万元,其中,海内外热心人士自愿捐资达600多万元。为更好管理其中的资金运作,同时督促工程的进度,陈氏宗族内部成立了由19人组成的筹建委员会。此外,7名已退休、且热心村内公益事务的老者组成筹建常委会,负责宗祠日常事务的管理。

  重修之后,宗祠中孕育出8个已初具规模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民主议事、公益慈善等新时代的社会管理元素也不断地萌芽。这座作为陈姓宗族标志的古祠堂变身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配有标准的篮球场、乒乓球场、星光老人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参与者不分户籍、地域,只要感兴趣都可加入。如今,外地人反而成了宗祠的常客。

  据介绍,目前祠巷村文化活动中心聚集了龙舟、醒狮、书画、乒乓球、歌咏、象棋、篮球、港澳联谊慈善会、舞蹈、曲艺等十个协会,会员达400多人。各个协会都有独立的活动场室和经费,所有的活动经费均由会员或社会热心人士自愿捐助,自筹、自支、自我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鲜花

404

帖子

766

积分

大鱼

Rank: 3Rank: 3

QQ
发表于 2014-4-22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就保留着近50间明清风格的祠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鲜花

700

帖子

2638

积分

铜鱼

Rank: 4

发表于 2014-4-22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有的村连祠堂都征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