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塘一对青年男女按当地水上人家的婚嫁习俗,在北江边举行水上婚礼。(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水上婚礼仪式古老简朴,乡亲们用来办喜事的物品也颇具特色。(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江边沙滩设宴,足足吃上7餐,“叹歌”传情,迎娶新娘上渔船……这是三水水上婚礼常见的场景,传统却别有一番风情。如今,水上婚礼已渐行渐远,那道行将远逝的风景如今已难得一见。水上婚礼也入选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边支起大锅大摆沙滩宴
年近80岁的林伯做了一辈子渔民,见过无数风浪,但仍难忘50多年前迎娶妻子的场景。林伯是三水大塘人,妻子是清远人,均是渔民后代。他在清远打鱼时认识了她,两人自由恋爱,相识不久后喜结连理。
按照渔民风俗在水上举行婚礼,林伯撑船从岳母的船上接新娘,叹歌后踏上自家船,南行至大塘。而在大塘的江边沙滩上,早已支起了几口大锅,煮菜招待亲朋好友。在他记忆中,当年大摆8围酒席,亲朋好友席地而坐,喜庆热闹。
水上婚礼是专属于渔民的结婚仪式,在珠三角均有,但作为疍民(渔民)最为聚集的地方,三水大塘的水上婚礼极具特色。大塘人张伟泉打小在北江边长大,至今仍居住在江边。“三十年前,我还是小孩子,常跟大人喝喜酒,最快活的是去疍家佬那里喝,因为他们办喜事是大摆筵席吃足七餐的,我们俗称食七。”张伟泉说。
出嫁前叹歌谢养育之恩
夫家这边支起大锅举行沙滩宴。女方则在自家沙滩边搭起歌堂,新娘的姐妹、婶婆、姑嫂等女人坐在一起,新娘坐在中央唱叹歌,先叹祖先,再叹即将离开的父母、哥嫂、弟妹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还叹客人送来礼物。次日,新郎接新娘时,新娘要再次叹歌,感谢父母等,算是告别,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举行婚礼除了叹歌和沙滩宴,还有很多程序,第一日洗神楼(祖宗牌位),第二日接新娘,用竹把渔艇扎在一起,在艇的两边挂红和一对灯花,中间挂喜帐,一对新竹篙,竹篙节数要双数。去接新娘的人数要单数,接到新娘后要双数。男方撑艇到女家,待女家烧爆竹,然后把艇撑到女方艇头对船头,两个叔仔扶住竹篙站好,插实艇,便可迎亲。按照习俗,男方要宴请女方宾客三日,而新郎新娘婚后第三日才可入洞房。第四日,叔仔们闹新房,第五日早上饮“三朝茶”(即女方回门茶)。过一个月左右,新娘回娘家洗头,以示吉利。
渔民上岸水上婚礼也上岸
水上婚礼如今已难得一见。随着渔民上岸等,渔民数量明显减少,每年结婚渔民更是少之又少。“去年参加过一次水上婚礼,今年还没有。”张伟泉说。
如今,大塘水上婚礼虽名义还存在,但许多繁文缛节早就消失了。其实,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水上婚礼习俗被禁止或一切从简。20世纪80年代,逐步恢复婚礼旧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因经济条件好转,婚礼改为在酒店摆酒,并没有请客人饮新娘酒、茶、新郎新娘过席的形式。沙滩宴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但叹歌等形式还存在,人们仍会把新人们引上船,但这只是形式,大部分渔民已经上岸,不再居住在船上,婚礼时新人们上渔船后,并不会在船上过夜,而是住在岸上的房子里。
大塘水上婚礼,因其原汁原味、极具地方特色,加之已经十分少见,已入选三水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