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20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正确选择抓拍方法
常用的抓拍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伏击法。有抓拍实践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处于一般兴奋状态的人物活动、对照像敏感者,只要一亮相机,立即就会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原有的情节、气氛就会顿然改变,以至消失。这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不被发现?这时,我们想起了往日巴雷特、沙乐门把相机藏在帽子里、皮包里抓拍的故事。实践证明,在抓拍现场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是完全可能的,这个隐身的地点,一方面能隐藏自己,不易被拍摄对象发觉;另一方面,又能比较从容地观察对方,拍到对方,拍摄角度也合适。如房间里、大树后、人群中、汽车内、门洞深处……都可能成为理想的隐蔽点。这样,就形成了拍摄者在暗处,被摄者在明处的态势,像是打“伏击”那样抓拍,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的集市又兴旺起来了。对庄稼人来说,赶集不仅仅是为了买或卖,赶集同时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不然为什么每逢集日,赶集的姑娘、小伙要比平时穿戴得漂亮些呢?我们也要重视下乡赶集,挤在庄稼汉中间,看他们的表情,了解他们的追求,体验他们火热的心。少数民族地区的赶场、赶摆,民俗味道更浓。但赶集的人多处于一般兴奋状态,况且不少地区的赶集人少见拍照,一见相机往往大惊小怪,拍摄者不隐蔽一般难于抓到自然的神态。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隐蔽点是路边的小商店、小饭馆、住户的小门洞……隐蔽与否,效果不同。利用集市上眼前买者或卖者作掩体,更机动灵活,效果也很好。过年前夕的农村集市更有看头,从忙着买年货准备过年的庄稼人身上,既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习俗,又能看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但抓拍起来却很困难,人群熙熙攘攘,拍人的特写就得靠近被摄者。近了又难免被发现,这时可借用镜头前的人隐蔽自己。这都是“伏击法”的实践。
②突然袭击法。发现了拍摄目标,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隐蔽点,可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抓拍。
这种拍法的要领是:拍摄前,根据目测调好焦距,同时调好光圈、快门。要特别注意的是,万万不可长时间注视拍摄对象。眼神是一种信息、一种语言。身挎相机,又长时间盯住一个人,就会让人有感觉:他是不是要照我?因而戒备起来。摄影者应在故作的似乎无目的的左顾右盼中,留意拍摄对象的一举一动,一旦出现合乎追求的情节、动作、神态,立即迅速举机拍摄,似迅雷不及掩耳。当对方发现并做出反应时,拍摄已经完成。
③障眼法。扰乱被摄者视线,使其看不清拍摄者意中的抓拍对象,称障眼法。这种抓拍方法的特点是,拍摄时眼睛不与相机接触,不用眼睛通过相机的取影器取景。而且,摄影者脸部的朝向与相机镜头的朝向不一致。
具体说,眼睛向前看,相机镜头却对准左或右。或手做摆弄相机状(合适时就按快门)。总之,给人的印象,摄影者不是在照“我”,完全没有通常所见的照像架势,像是照像机出了毛病正在检查……往往摄影者近在咫尺,被摄者却毫无察觉。用这种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抓拍到难以拍到的东西。与“突然袭击”法相比,这是一种以巧取胜的方法。“障眼法”抓拍,不怕人多、不怕乱,越是人多、环境嘈杂,越便于施放“烟幕”,麻痹对方。 “障眼法”抓拍,取景时视线不通过取景器,靠估计,误差在所难免,故抓拍时应考虚在底片上留下足够的余地。另外,因不允许长时间正面盯住拍摄对象,瞬间神态的把握也难于恰到好处。熟能生巧,只要平日多练习,多实践,就会一步一步的接近得心应手的境界。
④佯攻法。有时,面对处于兴奋状态的人物活动,如果摄影者已经“暴露”,“伏击”、“袭击”都行不通了,那么可考虑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妨索性同被摄者交谈、闲聊,使紧张的空气缓和下来。同时不停地在被摄者面前做出取景、拍摄的架势,实际是虚幌,并不真拍,故称“佯攻。开始,对方可能继续躲闪、不好意思(注意,这“不好意思”也是一种出自内心的特定情感,如果捕捉的好,也有趣味)。但持久而频繁的刺激(指相机向被摄者“瞄准”)有时反会使对方精神松懈下来,神态、情绪又渐渐恢复常态。这时便可乘虚而入,放手抓拍了。这回可是“真攻”了。很明显,“佯攻”法需要时间和耐心。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翻山越岭去参加聚会。在聚会时,彝族姑娘喜欢打一把黄色的伞。这把伞一是遮阳,二是美化。打着伞漫步或舞蹈,更添风韵。但用这把伞对付摄影师也是很奇妙的,她只要把伞在面前一横,拍摄者就什么也拍不成了。“佯攻”法却可以帮助克服这把伞,拍到朴实美丽的“阿咪子”(彝语,姑娘的意思)自然的神态。
⑤声东击西法。这也是一种迷惑、转移对方注意力的抓拍方法。与“ 障眼”法不同的是,“声东击西”法给人的感觉,摄影师确实是在拍照,但目标是别的什么人或物,而不是自己。摄影者如果发现了拍摄目标,尽可以挎着机相大摇大摆地接近他,但却把镜头对着别的目标,而且以 99%的时间对着这个“别”的目标。这时,真正要去抓拍的对象就会感到:这个照像的是在拍天上飞的鸽子或马路上跑的汽车,与已无关,从而放松了对拍摄者的注意。待其恢复常态,可迅速对准目标拍摄。
以上我们联系不同的拍摄对象,结合具体的拍摄过程,简要介绍子五种常用的抓拍方法。这些抓拍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来的,是源于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实践是无限丰富的,其经验应该是正确的。而具体某个时期某些人的实践,又是有限的。那么,在这些有限的实践中总结的抓拍方式、方法和手段当然也是有局限的。所以,每个摄影者在自己今后的实践中,千万不要被以上抓拍方法所束缚,当作教条要根据自己所遇到的实际情况,面对拍摄对象,因时,因地、因事、因势,灵活运用,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3.熟练掌握抓拍技术
抓拍不仅需要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抓拍技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抓拍的质量。随着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及人们对抓拍的广泛运用,抓拍技术也明显地向多样化发展。
常用的抓拍技术有以下几种:
①高速抓。用高速度快片和高速度快门抓拍。如体育运动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民俗活动中的跳舞,摔跤、赛车,赛马等等,瞬息万变,稍纵即逝,非高速抓不行。
②低速抓。多在拍摄活动幅度较小的人物时采用,如拍摄室内人物活动或现场的人像,为求其自然生动并适当表现空间关系,必须用现场光,小相机,快片,慢门,大光圈。小相机的光圈用到F2.8,就可以有较好的景深;使用F1.4、F2拍现场人物,只要有侧逆光能利用,也可有一定程度的立体感。室内抓拍,除大光圈外, 往往还需要用低速的慢门, 通常是1/30─1/15─1/8─1/4,甚至时间更长一些。这时若有三角架当然更好。不用三角架,则要练习用慢门拍摄的硬功夫:相机持稳,屏住呼吸,轻按快门。为保持相机稳定,可以把相机靠在墙上、椅背上,形成有依托拍摄。
③近抓。与拍摄对象距离很近的拍摄。这时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既可以拍对象的单人特写,也可以拍对象的群体活动,并把对象的活动环境摄入画面。如果光线好,对象的活动量不大,可以用小光圈和超焦距。光线较弱,可以用大光圈或慢速度。
近拍时,可以通过取景器取景,也可以把相机举起来不用观取景框;特殊情况下,需要偷拍时,相机挂在胸前或拿在手里,不用眼观取景框也可按动快门,但必须事先估计距离与影像在底片上的大小。
④远抓。用望远镜头或变焦镜头远距离拍摄。运用这种抓拍技术,不致使拍摄对象感到拘束。远摄镜头,可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神情,可以为对象拍摄特写。缺点是对象活动的环境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因为景深小,
必须张张对好焦距。光线弱时不易拍出清晰的作品。
⑤迎面抓。即对象迎面而来的抓拍。在强光线或主要靠闪光灯的情况下,可用标准或广角镜头,小光圈,超焦距拍摄;也可以与对象保持一定 距离,预定一个焦点位置,等对象到此位置时按动快门。
⑥追随抓。对横向运动的对象抓拍。这时需要事先估计好距离,当对象在镜头前经过时,一边追随对象,一边按动快门。追随抓包括横向追随、竖向追随;弧形追随和纵向追随等等。横向追随的拍摄要点是:第一,快门速度不能快于1/30秒,快门越慢,背景“拉”出的线条越长,主体的动感也越强烈;第二,背景要有光斑或深浅色调对比构成的斑点。背景如果是没有任何明暗或深浅变化的一种色调,拍出的照片动感不强;第三,拍摄时相机应与对象同步转动,即拍摄者站在原地以腰为轴转动。要注意,转动中,尽量使对象保持在取景框里的预定相对位置。在角度、动作合适时按动快门。还要注意,按快门的一刹那,转动不能停止。这样拍出的照片,运动中的主体形象是基本清晰的,而背景能呈现出一条条“拉”出的横线条,人物宛若飞速运动。横向追随,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追随法,其它几种追随法的要领大同小异,可在实践中举一反三,灵活采用。
变焦镜头的问世,出现了变焦追随的拍摄技术:在对象迎面而来时,一边按动快门一边伸缩镜头,造成对象环境背景为放射性虚影。拍摄时,相机要稳定地平行运动,不可受振动;快门速度应与对象运动量的大小及画面所需的背影虚影程度相适应。低速的快门追随,可能使被摄对象本身也模糊不清。
⑦侧面抓。从被摄对象的侧面拍摄,无需造成背景的虚影。这时,按时象活动量的大小与行进速度选用快门,然后决定光圈。通常需要用较快的快门,以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定焦的办法,或是预定焦点位置,或是目测及快速对焦。
当对象活动量小或基本不动的情况下,可用长焦镜头拍摄其侧面特写。一般情况下,从侧面拍摄人物活动,还是标准与广角镜头为好。
⑧背后抓。近年来,从背后抓拍人物活动的作品逐渐多起来,有的作品甚至成为佳作而获奖。作品《力量的考验》,反映的是某地农民重修山上寺院旅游点,抬石上的情景。采用低角度从背面抓拍,充分表现了抬石上山的艰难和人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