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牧师的讲坛上,一本“赞美诗歌”小册子静静立着,等着信徒们。 |
| 位于区府大院的三层小楼就是以前的传教士宿舍,又称“鬼楼”。 |
| 福音堂的椅子背后放着一本圣经,供教徒们祈祷时所用。 |
明晚就是平安夜,不少信徒会涌向教堂聚会。您知道三水基督教堂在哪吗?知道三水基督教的历史吗?您还知道哪些建筑与基督教有关吗?本期行走三水,记者将带您探寻三水基督教堂及其他与之有关的地方,梳理基督教在三水100多年的历史,解密三水基督教的前世今生。 基督教堂藏身居民区
早听说三水有基督教堂,但要找寻起来,却颇费了些功夫。打电话问了多位三水老居民,要么表示“不知道”,要么说“应该在沙头,具体位置不知道。”询问未果,昨天一大早,记者就来到沙头,见人就问“请问教堂在哪?”在几位热心人的指引下,终于在沙头涌南路二街的居民区找到了教堂。
教堂颜色与周围居民区并无太大差别,当热心人指着说“这就是教堂”时,记者还没有反应过来。走到正门,从其建筑风格才确认这确实是一座教堂:这栋三层的小楼正门上方写着“福音堂”三字,屋顶竖立着十字架。
从教堂侧门进入,一层是一个大厅,正前方肃立着十字架,厅内整齐地摆放着长凳,大概可容纳100多人做礼拜。厅内上方用彩纸装点着,烘托出圣诞气氛。
二楼是办公和居住区。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三水区基督教西南福音堂的教师陈爱容。这位在教会工作了20多年的女教师一脸安静,说话温和平缓,折射出心里的宁静。“这栋楼分三层,每层面积240平方米左右。”“是1995年搬到这里的。”“资金是信徒们奉献的。”“平安夜和圣诞节,我们都准备了不少节目,如舞蹈、献诗、圣剧、朗诵等。”陈爱容语音平静地介绍。
基督教清末始入三水
陈爱容教师还静静地给我们讲起三水基督教的历史。清末,基督教开始传入三水。当时有两大教派:基督教浸信会和神召会。据《三水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广州市东山浸信会牧师张立才等人来三水,会同在西南当西医的基督教徒林玉山,筹划设立“西南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这为三水基督教之肇始。而神召会在三水开始活动的时间稍晚。当时,传教士在西南和芦苞活动较为频繁,开设教堂,信徒数百人。
教会创办了学校和慈善机构,如培善女子圣经学校、宝恩学校、提多女校、华南小学、培正小学、培德女子小学等。据史料记载,宝恩学校创办于民国3年(1914年),位于芦苞,学生百余人;民国8年(1919年)宝恩学校停办后另办了多所女校,学生也有百余人。
三水基督教会创办初期,还曾在西南办过医务所,为贫苦大众赠送药品。民国3年(1914年),三水基督教会还办过一间孤儿院,收养过十多个孤儿。抗战时期,施粥救济难民。改革开放后,教会重新开堂布道,教会内设福利部,每月资助孤老无依的教友。
传教士宿舍百年屹立不倒
当我们问到:“除了西南福音堂,三水还有没有其他教堂或与教会有关的建筑。”“有的,芦苞和六和都有教堂。”陈爱容告诉我们,西南还有两处建筑与教会有关,其一是位于人民一路旧街的77号和79号房子,另外一处是位于区府大院中档案局的三层办公楼。
在人民一路旧街,我们按照门牌号码,很快找到了77号和79号房子。周边居民也证实这里曾就是教堂的所在地。这是两座破旧不堪的两层小楼,一座大门紧闭,门上写着出租公告,另一座被租出去,门前挂着洗过的衣服。但从外表看,两栋房子已难觅教会的痕迹。
有资料显示,浸信会有自己的教会房产,早期在原西南火柴厂斜对面,后来火柴厂收购此屋作仓库,便迁往原三公庙附近。日军侵华,会址被焚毁。抗战胜利后,在今人民一路77号和79号建第三次会址。
而位于区府大院的三层小楼是传教士的宿舍,因为楼里居住的是洋人,所以又称“鬼楼”。这是一栋中西结合的小洋楼。这里有三折回旋、宽度仅80厘米的楼梯,这里的梁、柱、阳台都是西式风格。
“鬼楼”建于1913年,当初是美国基督教会派遣传教士祈理平的产业。祈理平是美国基督教神召会最早在三水的传教士。在“鬼楼”上班多年的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据说建“鬼楼”的钢筋、水泥、地板砖都是从外国运来,而且按照严格的建筑标准修建的。所以,“鬼楼”近百年风雨,屹立不倒,面貌不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