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的西南武庙是三水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日报见习记者丁铨 摄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三水居住活动。历时五年的《三水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已出炉,记者昨日了解到,此次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08处,其中不乏较具特色和较高历史研究价值的重要发现。经认定,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48处被认定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并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候选名单。
新增登记203处不可移动文物
2007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三水区印发了《关于成立三水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三水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文物普查启动后,普查队员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搜寻三水874平方公里,足迹遍及全区7个镇街,实地调查线索点640多个,实地调查覆盖率达100%。经省级审验核定,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274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208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点66处。据此,按全区7个镇街计算,三水平均每个镇街登记数量为39处,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据此前两次的文物普查,三水区共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8处,三水区文物保护单位5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34处。这次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数,增加了203处。
据介绍,普查结果审定后,三水专门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对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价值认定,最终确定了48处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候选名单,另外,新发现的周村文桥更入选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文物集中在中南部多为古建筑
三水地域形状狭长,南北最长为68公里,东西最宽为30.1公里,由于地形地貌关系,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据普查报告,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在274处不可移动文物中,西南街道有66处,乐平镇有74处,白坭镇有36处,而南山镇则仅有4处。
在本次普查中新发现的208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为179处,占新发现总数的86.06%,其余依次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古墓葬、古遗址等。
这次普查新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地塘岗遗址和三江古灶遗址。在三江古灶遗址发现了大量南朝时期烧制陶器时的废弃陶片,该遗址的发现使三水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年代统计中新增加了南北朝时期,填补了三水在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空白。
至此,三水登记的274处不可移动文物中,覆盖了新石器时代、商代、南北朝、明代、清代等。
16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
在本次文物普查中,区普查队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时也发现,全区有16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包括6处古建筑类、3处古遗址类、1处石窟寺及石刻类等,如石器时代的古云埠遗址、明代的陆氏宗祠、清代的蟠龙桥以及近现代的蚬壳洲遗址等稀有文物如今均已不可再见。
清塘水利碑就是因多年前清理河涌时被搬走,现已不知去向,这对三水的水利史研究及文物研究无疑是一大损失。在这些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不少为三水较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报告分析,其中因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或村民拆除改建,就造成了14处文物消失,另外因原资料核实不准而误报的有1处,因发掘后回填而消失的有1处。
报告建议,三水要成立由区财政局、区文体旅游局共同管理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基金,资金由区财政按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拨付,专项用于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抢救性和预防性维护,镇街亦可参照此法,解决文物保护的事权与财力财权不统一的问题。
此外,报告认为,现有的文物保护规划基本上是参照城市规划的模式进行编制的,对文物保护来说是远未足够,建议今后要建立具有文物内涵的保护规划体系,同时,也将合适的文物资源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寻求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双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