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水网站-新三水人才网-新三水房产网

查看: 1589|回复: 2

建约30公里农房风貌示范带,留住三水新“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3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红砖房、青砖房的老化痕迹被清除,传统风貌建筑经改造后与周围自然景观更加协调……经过农房外立面提升改造,近期三水区芦苞镇旧谭村貌发生新变化,类似变化在该区大塘镇莘田村、南山镇六合村等村居都能见到。


芦苞镇旧谭村改造后场景图。

为了让三水的村居变得更美,增加村民的幸福感,三水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城镇建设专班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的工作要求,结合地方特色特点,串联“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农文旅示范带建设。

在“政府投入一点、企业赞助一点、村民负担一点”策略推动下,在超30家建筑企业、4000人次志愿者踊跃参与,社会帮扶1400余万元支持下,三水以点、线、面一体发力推动农房风貌本土化提升,形成了长约30公里的“三大连线成片”农房风貌示范带(“云海荷乡”示范带、北江千年古道示范带、“十里水果长廊”示范带),实现周边约1600户农房外立面提升改造,从整体上改善城乡风貌。

三水实施“一镇一村一示范”策略

这次三水对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在全域推广,最终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工作,拟定七个镇街各打造一条自然村作为示范点。

最终,三水区敲定对西南街道江根村委江根村、云东海街道上九村委洞溪村、白坭镇周村村委竹坞村、乐平镇黄塘村委关家村、芦苞镇刘寨村委旧谭村、大塘镇莘田村委莘田村、南山镇六和村委松园村的农房进行改造,在所属行政村中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进一步辐射周边,推动农房风貌连片提升。


大塘镇莘田村改造后场景图。

“因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因地制宜的产物,所以三水推进‘一镇一村一示范’策略。”该区城镇建设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三水各区域建筑风格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进行简约化、现代化、特色化和民俗化改造。

对于有文旅挖潜价值的区域,如西南江根村采用真石漆喷涂工艺对外立面轮廓进行勾勒,增强了建筑轮廓感,与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乐平镇关家村、南山镇松园村采用墙面彩绘工艺,开辟了新的文旅宣传窗口。

在制造业配套居住的城郊区域,如云东海街道洞溪村毗邻佛北战新产业园生物港园区,周边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工业现代化气息,采用饰面砖镶贴工艺,匹配园区现代化的风格。对于纯农村居住功能的区域,如白坭镇竹坞村、芦苞镇旧谭村、大塘镇莘田村则充分考虑原有大面积通体红砖墙的特色,创造性采用清水墙勾缝、防水剂增亮,进一步提升墙面防水防霉性能,同时达到旧房焕新的目的。

“前期参照汕尾市农房风貌提升经验,我们制定了相关指引文件,明确了农房外立面提升用‘五改七不改’原则推进,同时用工艺指引指导施工工艺及成本控制标准。”该负责人介绍说,从建设准备期到最后施工期,三水以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指导,推动农房风貌降本增效。


南山镇六和村委松园村改造后场景图。

三水为农文科旅业态“培土”

在“一镇一村一示范”的改造基础上,考虑到三水“一廊一带一片”布局,三水将农房风貌提升作为主抓手,选取重点区域重点打造,协同推进文旅项目建设,不断加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

“云海荷乡”示范带,云东海大道沿线全长约6公里,覆盖4个行政村,累计完成改造145户。其中,云东海杨梅岗北村地处云东海湿地公园沿岸,以杨梅村“福”文化为主线,通过融入红砖、白墙与漏窗元素,凸显当地民居特色,并结合杨梅古村活化项目,连片打造成农房风貌示范样板。

北江千年古道示范带,全长约19公里,覆盖13个行政村,累计完成改造930户。其中,乐平新旗村委大旗头片区沿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旗头村青砖黛瓦的岭南建筑风格,运用喷涂青灰色真石漆、刻工字纹形成仿青砖外墙的工艺提升农房风貌品质,将农房风貌提升和古村落活化升级有机结合,为大旗头古村文旅发展打下示范样板。

至于“十里水果长廊”示范带,三水将“四沿”区域农房风貌提升工作和南山镇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建相结合,实施“十里水果长廊”沿线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推动沿线近20条自然村农房风貌提升,累计完成改造272户。

要完成这类庞大的区域性工程,三水提前做出了评估,并获得村民积极响应。

改造工程开始前,三水就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出资出力出资源,让多方联动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具体来看,32家建筑企业、社会帮扶投入1400余万元,约占改造成本七成,建筑企业通过“保本微利”或纯公益的直接帮扶,极大地降低了改造成本:折合每户约1.5万元,每平方米均价约77~150元不等。

同时,当地超4000人次志愿者踊跃参与,提高了农房提升改造工作的效率,提升社会各方参与乡村振兴的凝聚力,也建设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农房,真正做到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农房风貌的提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首先是村民改造自主性增强,通过‘政府出一点、市场出一点、村民出一点’的引导,村民的思想意识逐渐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转变。”该负责人透露,随着村貌大变化,农村人口回流显著,人居环境的改造进一步推动提升了城郊村、特色村、文旅村的经济社会转化效益,带动江根村、杨梅村、新旗村等片区人口回流明显,同比增长20%以上。

从长远看,这次农房外立面提升改造,为农文科旅业态植入赋能提供了机遇。

改造后,一批批文化休闲小业态进村落户,连片改造规模成效也得到社会资本关注,如长洲岛、山东种业等农文旅项目纷纷投来橄榄枝,将沿线特色农业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创新科技体验和休闲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构建“农文科旅”产业体系,形成农业、文化、旅游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鲜花

873

帖子

2899

积分

铜鱼

Rank: 4

发表于 2025-1-2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看看图片一目了然

三水的镇街农村,穷的叮当响,基本建设的都是零基础的简易砖混结构房屋,零涂层零铺贴的红砖墙,怎么?没钱建好的啊!

花几万蚊刷刷外墙灰水,村头老汉说:你不如每人派几十蚊!

乡村振兴示范带,随便刷刷灰水、村口摆几个讲文明树新风的堆头就完了?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富农,怎么提升乡村农民的收入呢?乡村振兴跟文旅结合,谈何容易,没有社会资本牵头投入根本振兴不起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3

鲜花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神鱼

Rank: 10Rank: 10Rank: 10

发表于 2025-1-28 18:58 手机网页版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xming 发表于 2025-1-23 10:13
看看图片一目了然

三水的镇街农村,穷的叮当响,基本建设的都是零基础的简易砖混结构房屋,零 ...

形式主义居多,不如来重来一次三清三拆+文明村自建工程补贴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