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下行是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楼市的讨论主调,随着链条上更多包括但不限于地产行业的相关负面情绪发散,市场的神经不断紧绷。
而在房地产行业,一直便有着“信心比黄金重要” 的说法,从投资市场的稍有风吹草动,便风声鹤唳,到商品房交易中不断蔓延的观望情绪,地产行业无疑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
01. 战战兢兢的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这股信心显得尤其重要,任何一丝利好或利空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巨大影响。
如12月6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消息传出,有关房地产的表述开始侧重强调支持合理的购房需求。
次日,地产股迎来集体大涨,港股方面,地产发展商板块涨幅更是高达2.34%。
12月14日,地产股则又一次集体下跌明显,即便是国家队的华润置地也跌了近5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与资本市场小道消息、传闻等的发酵不无关系,且不排除机构对部分房企的恶意做空,就连房企们一些本属正常的企业举措,在信心不足的市场似乎也显得事倍功半。
对于开发商来说,当前负面舆情威力或比市场的压力带来更大影响,机构的恶意做空,各种漫天的小道消息,任何一点误读都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舆论漩涡,进而影响企业基本面,加剧行业动荡性。
房地产如此庞大,却依旧脆弱。 于此,除了做更理智的投资、债权人外,也给各大开发商提出更高要求,如面对违约或潜在违约时,应积极应对。
02. 拒绝“躺平”,积极应对行业之变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行业“缩表”下,一场“自救行动”同样正全面席卷而来。
有如防范于未然的万科开启“节衣缩食”,打造“战时氛围”,如已面临困境的恒大、融创等,其掌舵人则开始自掏腰包输血,包括许家印变卖个人资产向恒大注入超70亿元现金,孙宏斌给融创提供了一笔高达4.5亿美元的无息借款,另外还有李思廉及张力则给富力提供了80亿港元的资金......即便杯水车薪,但对于外界而言,是企业的仍在努力。
针对行业艰难,协同整合集团资源更是一种普遍且积极的应对常态。
以世茂集团近期动作为例。
12月13日,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600823 .SH)发布公告称,世茂股份拟将所属的物业管理业务相关公司、资产、负债和业务全部出售给关联方世茂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茂服务”),交易转让价16.535亿元,预计产生净利润约11.6亿元。
客观而言,这个消息对世茂集团应属中性偏正面,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企业举措。
通过业务规划调整,世茂服务将进入商业物业管理和设施设备管理等细分领域,助力世茂服务未来寻找更多优质标的,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于世茂股份而言,能集中精力聚焦商业综合体开发和运营,持续输出更高品质的商业运营能力。对于整个世茂集团而言,则将有助于公司更加清晰划分各个业务模块,集中资源夯实各业务模块能力,既能互相协同又能单独出击,为集团未来的长期发展做准备。
了解世茂的其实都知道,长期主义一直是该集团坚持的发展步调,也得益于过去的“自律”即便在这一段至暗时刻,世茂依旧为稳定的三档全绿民企。
交易次日,世茂服务耗资1064.14万港元再次回购公司股票200万股,表示对公司长期发展价值的肯定,也向资本市场传递了信心。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此便表示道,“世茂系”此番整合是将所有物业资产集中注入做大世茂服务的规模,利于其在资本市场更快更好融资,进而为世茂集团“输血”,缓解世茂集团流动性压力。
“世茂服务估值比较高,但是盘子比较小,以其收购估值较低的世茂股份的部分资产,可以优化世茂股份的流动性,这是在左右手之间腾挪以优化企业整体流动性。”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同样提道。
但正如前面提及,在当前战战兢兢的资本市场,或由于小道消息、错误解读等的发酵,仍是引起部分投资人恐慌性抛售。
早于今年10月份,世茂集团便曾因陷入“陆家嘴信托谈延期”的传闻而引发过股债异动。随后,世茂集团在与投资者的澄清会上表示,今年已无美元债和公司债到期,年内无公开市场债务偿付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目前,世茂并未在公开债券市场出现任何违约和逾期,亦未出现类似个别房企体外理财产品逾期维权事件。此外,在海外美元债市场中,世茂集团到2022年一季度暂无美元债到期。短期流动性压力下,三家上市公司亦在积极回购股票,试图增强投资者信心。
12月16日起,世茂系三只股票已开始止跌回暖。
资本市场的宁可信其有下,世茂集团的被做空无疑并非个例,在这场行业巨变中,好在更多的企业都在积极应对,携手穿过这一段至暗时刻。
03. 曙光已现
在企业积极“自救”,叠加政府出手下,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地产行业寒冬之后的暖意已渐起,曙光已初现。
现阶段,上至政策面,金融面,下至市场端,房地产的回暖信号实则都已十分明显。
政策方面,是频频吹出的暖风。
无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释放的支持合理的购房需求,还是中共中央经济会议中针对房地产板块首次提到的加强预期引导,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都从大背景上为接下来的楼市定了回稳的基调。
“支持+满足”的良性循环,既包括购房者,也涵盖开发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11日召开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高层也再一次为房地产正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提到“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则表示道“房地产业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
为更好落实“房主不炒”,“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说法已沉静许久,此次再提,信号明显。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GDP构成中,房地产业全年GDP达74553亿元,占比7.33%,合并建筑业计算,占比则可达约14.6%,仅次于制造业。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金融端则是央行、银保监局等的系列动作。
12月3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喊话,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另据媒体报道,过去的11月,房地产信贷投放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刚刚过去的15日,央行累计1.2万亿元长期资金也已释放。
一直以来金融端都密切关系着楼市发展,随着从上至下关键的信贷政策不断放松,楼市复苏回暖信号无疑十分显著。
且就当前一线市场来看,回暖迹象已在上演。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跌幅分别为14%与16.3%。
下跌趋势虽仍在持续,但当我们横看整个走势,是呈现于眼前一个明显的“U字型”。
可见,继政策底之后,市场底也已初步走出。
图片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04. 重回4万套!湾区9城楼市回暖
重点板块一直以来便走在回暖的第一阵营,粤港澳大湾区无疑位列其中。
随着行业局势越发明朗,当我们将眼光聚焦于大湾区,可见的便是市场数据的已开始向好。
首先是土地市场的回温。
以深圳为例,在官方稳楼市手段作用下,第三轮集中土拍规则调整,房企拿地积极性提高,11月所有挂拍宗地皆完成成功出让,提振楼市信心。
二级市场方面同步回暖,据克而瑞数据显示,过去的11月,在中央层级释放“积极”信号,信贷环境持续改善,利率出现下滑,市场信心有所回归,湾区九城商品住宅网签再次重回4万套水平,达43457套,环比上升11.3%。
以东莞为例,由于多优质项目的热销支撑,过去的11月,全市开盘去化升至近半年新高,达61%。
来源:克而瑞数据
开发商们纷纷用成交成绩回应着市场回升趋势,不过就当前行业背景,由于房企本身品牌在购房者心中所占的权重不断上升,品牌房企的业绩回升或更为亮眼。
以广州区域为例,据克而瑞数据统计,在过去的前三季度中,广州TOP30房企权益销售金额规模为2021.5亿元,同比上涨42.7%,其中TOP3房企的越秀、保利、中海权益销售金额规模便占到了562.76亿元,同比上涨27.4%,TOP3房企的销售额入榜门槛也从去年的92.26亿元上升至今年的130.94亿元。其中位于海珠区的中海观澜府仅单盘便揽金近80亿元。
另外如快周转的碧桂园,过去11个月内,集团累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超5000亿元,也是连续11个月实现累计同比增长;
起身于长三角的世茂集团,作为为数不多跻身TOP房企的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风声鹤唳的另一边,同样是商品房交易市场的步步为营。
聚焦大湾区,早于大湾区战略尚在谋划之时,世茂集团便已乘风而来。在扛起集团深耕大湾区先锋旗帜的世茂海峡的一番开疆拓土下,如今的大湾区也早已成为世茂集团的重要战略版图,是支撑集团走过行业巨变的核心力量之一。
截至9月30日,世茂海峡前三季度已完成合同销售额超800亿元,完成区域年度销售指标约80%,年度回款指标超85%。而从市场吹风来看,前三季度实则仍处于行业寒冬。(销售数据来源来源机构榜单及案场统计,截至9月30日)
在品牌所占权重比例不断加大下,聚焦世茂大湾区各城成绩,是多项目先后揽下所在城市、板块的“销冠”位置。
东莞虎门世茂·璀璨时代效果图
品牌价值一定程度上赋予项目更强大的穿越时间周期的能力,市场下行时,品牌项目兜底,市场回暖时,它们则奔跑于成交第一线。
05. 房地产业的长期主义
与资本市场不同,对于购房者而言,是更加简单的产品为先。
正如越是行业“艰难期”,其实越考验开发商的“长期主义”,不以现阶段的困境去妥协自身步调。无论是长期主义者的世茂,抑或是更多的同类型房企,或如俗语所述,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同样需要我们付诸于长期的眼光。
住房是基本需求,也让这艘行业的巨轮始终滚滚向前,有时它风驰电掣,有时却也迟缓从容,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定位从未被推翻。而随着上空笼罩着的乌云逐渐散去,对于企业,对于市场,或许我们都可以重拾起信心,与房企们一同积极面对。
共同迎来下一个春天。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