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圆仓的建筑风格别致,看起来十分抢眼 砖圆仓只有门,不见窗,适宜储藏粮食 粮仓旁停放着输送机,粮食入仓已实现机械化 仓库里仍然储藏金灿灿的稻谷 砖圆仓其上装抽风机,下开通风口,由于房子圆形结构,库内空气形成负压,极具通风效果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维宁 在三水乡间或村镇行走,你会发现,不时会有两座紧挨在一起的圆房子特别抢眼:它们白中偏黄的“皮肤”,胖墩墩圆形的“身体”,头顶圆锥形“帽子”。奇特的是,这些房子只有门和通风口,没有窗户。四五十岁以上的三水人会告诉你:那是粮仓!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正在粮食日搞宣传活动的三水区粮食管理储备中心的工作人员邝湛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三水,目前有六、七十座这样的圆柱形粮仓,至今有70%仍在使用。 粮食入仓实现机械化操作 粮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粮食匮缺,致乱之源;人民温饱,社会进步。中国古代把粮食和土地相提并论,视作神明。古往今来,“广积粮”成为持政掌军者与百姓的共识。 邝湛明从事粮食管理工作已有30多年,他告诉记者,一般粮仓分为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楼房仓和地下仓五种。三水没有立筒仓,地下仓也仅是上世纪60年代曾有。“浅圆仓我们习惯称其为砖圆仓。”邝湛明说,其中分布在青岐、六和、大塘等地的20座砖圆仓由于地处防洪区或交通不便,已不作粮仓使用。记者获悉,三水目前储粮近10万吨,其中约1/3仍是用这些砖圆仓储藏的。 上世纪70-80年代,三水是广东省产粮大县。一时间,田野、村镇四处矗立起一座座粮仓。“砖圆仓始建于60年代,那时的砖圆仓直径14米,高仅3、4米,可以储粮300-400吨。到80年代,随着粮食增产,砖圆仓如雨后春笋,并加高至8米,可储粮800吨。至80年代末,整个三水砖圆仓有60-70座,分布在各乡镇,至今没有拆除过一座。”邝湛明说,1993年,三水建起国家粮食储备库,还有专门的运粮铁路专线,之后砖圆仓就没有再建了。 记者来到西南镇江边仓采访,江边仓是典型的砖圆仓,并排四座,矗立在北江岸边。邝湛明说:“它是所有砖圆仓中容量最大的,直径14米,但高有9米。”记者见到,仓库里堆放着满满的稻谷,金灿灿的。粮仓旁停放着两台输送机,粮食入仓已实现机械化操作。 曾是全国首个保粮无霉县 “三水粮仓有过一段威水史,获得过国家级颁奖”,邝湛明说。记者从《三水县粮食志》上见到这样一段记载:三水县粮食局自1954年开始,获得“佛山专区保粮红旗单位”称号,1956年省授予三水县为“广东省第一个保粮无霉县”,1960年商业部授予三水县为“全国第一个保粮无霉县”。 “储藏粮食,最怕的就是遇到发霉、虫鼠雀害等”。当时,三水大多数仓库设备简陋,三水县保粮史上,却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粮食霉坏事故。这得益于后来兴建的砖圆仓,其上装抽风机,下开通风口,由于房子是圆形结构,库内空气形成负压,极具通风效果。另外,圆形粮仓也相对容易对付虫鼠雀害,且易使用机械化作业。 旧时全县粮仓都有鼠患。特别是50、60年代一些简陋围囤仓最适宜鼠类活动。仓库人员为对付它们,诱杀、毒杀等办法都用过了。当时打鼠成风,仓库人员与护仓民兵晚上入仓扑杀,从围顶到地面,包围截击。仓库每月粮情报表都填上可怖的灭鼠数字。除虫工作比灭鼠更为棘手,因为仓虫深伏粮堆,甚至钻入粮粒中。50年代一次储粮普查,发现在已抽检过的550万千克存粮中,严重虫粮占23%。三水保粮史上最大一次人力过筛除虫发生在芦苞下陈仓,用时半个月,溜筛整理虫粮22.5万千克。 粮食部门一位老行尊说:“那个年代,熏蒸是除虫灭鼠最好的办法,被粮仓管理人员喻为‘核武器’,但熏蒸须使用油布帐幕,全县仅得两套,操作繁难,熏蒸剂有些还要靠进口。”到60年代,聚乙烯之类的薄膜大量面市,加上更为先进的杀虫应用技术推广,至70年代后期,普遍实行满一仓熏蒸一仓,虫鼠俱灭。 90年代初,国家进行粮食购销改革,农民逐渐改种经济作物或耕作鱼塘,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种粮越来越少,目前,粮食储备主要靠购买外地粮食。编辑:实习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