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福和师傅表演洪家六点半棍。
洪福和师傅表演洪家拳。
猫狮、洪家拳入选三水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记者黄健源
通讯员黄敏
粤曲星腔、红头巾、赛龙舟、醒狮……这些人们所熟知的名词,或许只是一闪而过的记忆碎片,或者只是传统节日的生活片段,然而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正是我们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昨日,三水区文体旅游局对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已经结束。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示的区级非遗项目包括传统舞蹈类的猫狮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洪家拳两项。
洪家拳:有300年历史 属岭南五拳之首
洪拳有北洪拳与南派洪拳之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派洪拳又称洪家拳,属岭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
现今流传的洪拳传说是洪熙官融会贯通后所传出的一门功夫。
清咸丰年间,三水人乐良潦跟随翁芹芳等参加天地会活动,其间学得洪家拳技艺。
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将洪家拳夹六点半棍、蝴蝶掌、双头棍、单头棍等套路教给族人和子孙。他的孙子乐佰胜尽得祖父的一身武艺,成年后在三水六和、大塘一带设馆授徒。
清咸丰年间,洪熙官族人洪胜公,迁居到三水县大塘镇六一到庄村,儿孙自幼练习洪拳。
不过,洪胜公曾孙洪福和、洪德和由于父辈在外工作,无缘跟随习武。他们长大成年后,和村里的二三十个年轻人一起凑钱请乐佰胜到村里设馆教洪家拳,一学就是十五年。
洪福和之子洪永强,自小就跟随父辈练习洪家拳,如今是一名企业家,目睹老一辈去世后洪拳的某些传统文化和运动技术面临失传的现状,萌生了成立佛山市三水区洪家拳会的想法。除了六和乐屋村、大二村原有的两个训练基地外,还在乐平镇范湖小学建立了训练基地。
猫狮:融合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
据介绍,猫狮是在广东醒狮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由鹤山市沙坪镇越塘村大朗坊冯庚长所创新(1860年生人)。
清末民初,三水六和乐屋村父老出钱请三水有名的洪拳师傅周世昌、周荣华来村教子弟学猫狮,并以乐伯忠、乐新强兄弟为佼佼者。
猫狮以其谐趣、逗乐的特点得到大家的钟爱。自此之后,猫狮也在三水传播开来。
猫狮,将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融合起来,以“见物必疑、见青则喜、见红则惊、见柱则咬、见水则戏,见台阶则探步试足,探首凝望,反复闪缩,进退迟疑才踏足登临”的性格表现,并将步型分为“捕鼠、戏洒、捕鸟、高蹿、低伏、跳跃、翻滚”等八节,再结合节奏强烈、雄壮的“七星鼓”。
猫狮从神态、舞步、狮型、鼓点等方面加以发明创新,使之形态威猛,步伐轻灵,色彩夺目,创造出更具娱乐性、观赏性、表演性的一整套醒狮技法。
因此,猫狮既有狮子的雄强威猛,又具猫的活泼可爱,表演细腻,丝丝入扣,极具艺术价值。
链接:三水还有哪些“非遗”项目?
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水区从2007年开始公布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经公布了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四批共有18项,如第五批申报成功的话,加起来共有20项。”该负责人说。
三水区前四批18项“非遗”项目中,包括列入省级名录的粤曲星腔,市级名录的胥江祖庙庙会、玉雕技艺、三水龙舟制作、三水农谚等9项,以及三水美食、红头巾、水上婚礼等区级“非遗”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