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根村陆氏大夫祠内的壁画非常精美。
江根村陆氏大夫祠。 江根村牌坊。 广佛都市网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场景多少次出现在旧时读书人梦中。又有多少读书人为了这个目标孜孜奋斗,直至终老。三水就流传着百岁老人上京赶考的故事,清道光年间104岁的陆云从千里迢迢远赴京城赶考,感动了皇帝。百岁老人少见,百岁高龄赴京赶考更是凤毛麟角,陆云从身上长寿与科举文化两者结合,成就了一段佳话。 文/佛山日报记者 宾水林 图/佛山日报记者 张弘弢 百岁老人赴京赶考 三水是长寿之乡,流传着不少百岁老人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莫过于金本江根村的陆云从了,他以104岁的高龄参加科举会试,其毅力和体力都不能不让人感叹。 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三水金本江根村陆云从,时年104岁,身体健康,才思敏捷,文采出众。那年,他以广东举人身份,不顾年纪老迈,毅然千里迢迢赶赴京城会试,考试结束榜上有名。 紧接着参加由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他百岁高龄赴考的精神,感动了皇上,阅卷后朱笔一挥,下旨钦赐他为“翰林院检讨”,加国子监司业衔。“据说此事引起京城轰动,人人赞美。争睹陆云从风采。”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如今,北京国子监旧址内的大成门东西两侧,元明清三朝遗存下来的198座进士题名碑,有一座上面赫然写着陆云从的名字。 衣锦还乡建祠纪念 “富贵不归家,如锦衣夜行。”获得功名和朝廷的高度认可后,陆云从回到家乡三水江根村。回来后的情景我们无从完全复原,但从江根村的祠堂和祠堂上的壁画上可窥见当时的一些场景。 为纪念这位百岁老人高龄赴京考中进士,钦赐“大夫”官职的陆云从,江根村特地建造了一座“陆氏大夫祠”。该祠堂建造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2008年再次重修。祠堂坐北朝南,三间三进,面阔10.51米,进深40.45米,占地面积426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博古脊,“祠堂曾有镬耳墙,后来在抗日战争中被破坏了。”78岁的村民陆四珍老人说。 “大夫祠”建筑精美,砖雕保留完整,门前木雕上雕刻着穆桂英挂帅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连面部表情都能清晰表现出来。2008年重修时,祠堂绘制了几幅壁画,绘画技巧虽然略显粗糙,但勾勒出了陆云从的生活轨迹:西江边上、昆都山下,江根村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村落,传奇人物陆云从闲时对晚辈谆谆教导、或与三五好友谈古论今,好不惬意;或者去江边山涧练练剑、习习武,这或许是陆云从长寿的原因之一。而其中一幅壁画名为“衣锦荣归”:陆云从头戴官帽,身披官袍,端坐案前,儿孙满堂,端茶倒水。这描述的应为陆高中之后的场景。 深入骨髓的士大夫情结 百岁高龄,不辞舟车劳顿,远赴千里,前往京城赶考,这需要多么坚韧的意志和惊人的体能。难怪一位外国学者在参观江根陆氏大夫祠时十分感慨:很难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居然能够吸引一位百岁老人千里赶考,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魔力? 在陆氏大夫祠的一角有一副对联,或许可以部分解开这位外国学者的疑惑。“门自积德大 官自读书高”。在旧时的价值体系中,只有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得到官职方为正途,也最值得赞扬。故陆云从坚持到了百岁高龄仍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从正途获得认可。 同时,旧时读书人充满着士大夫情结。他们“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忧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家国观念深入读书人的骨髓。陆云从也是秉持着这种理念,坚持耕读,到了百岁高龄,仍然坚持初衷,以取得功名兼济天下,解天下之忧。 明清两代,三水考中进士者有40人,中武进士1人,中举人200余人,中武举者30多人。他们多在祠堂前竖起旗杆石。为表彰和纪念陆云从,村人也在大夫祠前竖起了高高的旗杆石。“但旗杆石早已不见踪影。”陆四珍颇为遗憾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