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三水白坭祠巷村陈氏大宗祠门前,一小朋友在功名石间玩耍。- 西江之畔,见证了500多年历史沧桑的陈氏大宗祠门前的空地边上,54块功名石如碑林般林立,石上镌刻着受封的人名、官职与朝代,足见陈氏先辈之显赫。 ...
复制代码 对于祖辈的事迹,即便是年届八旬的陈现能也曾几乎一无所知。三年前,三水白坭祠巷村陈氏族人重修大宗祠,无意中挖出十几块埋藏地下的功名石,其后,陈现能与族人翻检一份藏身香港30余载的族谱,重新揭开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族谱记载,700多年来,白坭陈氏共有49位祖先担任过七品或以上官员,包括诰封正一品武显将军陈朝纲、三品按察司陈公玖、三品布政司陈兆楷等。为缅怀先人激励后人,陈氏族人如今已对54块功名石进行了修复。
家族显赫,英才辈出
西江之畔,见证了500多年历史沧桑的陈氏大宗祠门前的空地边上,54块功名石如碑林般林立,石上镌刻着受封的人名、官职与朝代,足见陈氏先辈之显赫。
族谱记载,700年多前,陈氏始祖、南宋大理寺评事陈规从珠玑巷迁入白坭,自此世代繁衍。后世族人中有明景泰年间的工部郎中陈绶,也有景泰年间的通判陈英。清代之后,陈氏一门英才辈出,200多年间就出现了45位七品或以上的文武官员。
族人中最显赫的是诰封正一品武显将军陈朝纲。其中的两块功名石就是清朝皇帝御赐陈朝纲的。陈朝纲在越南的中法战争中表现英勇,在著名的镇南关大捷中立下卓著战功,被誉为“励勇巴图鲁”(满语勇士)。陈朝纲1889年在援越战争中精忠报国后,其父祖也于光绪元年诰封为正一品武显将军。
“在珠三角地区,我还没听说哪个家族历史上曾取得过这么多的功名。”陈氏后人陈君洪告诉记者,前几年为了重修陈氏大宗祠,他跑遍了珠三角地区两三百个宗祠,也看到有些宗祠前面立着功名石,但大多只有寥寥数块。南海丹灶东升上林村是他所知的功名石最多的一个村,也只有32块。
繁华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此之前,陈氏族人对于先人的辉煌实际上一直知之甚少。1940年,陈氏大宗祠改为学校,陈现能就在这里读书,他还依稀记得,当时祠堂周边杂草丛生,也没什么人关注那些横七竖八的功名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前朝的遗物更遭到掩埋或毁损。一代鸿儒陈白沙题写的“陈氏大宗祠”大石匾以及祠堂门口的石狮子也被挖洞藏了起来。祠堂门前的河床越来越高,变成了良田,淤泥与荒草也将前朝的功名掩埋起来。
陈氏后人陈玉昆等人还依稀记得,村里原来还有间“将军第”,乃陈朝纲用安南王馈赠的珍贵木材所造,解放后村里的一名孤寡老人住在那里,后来由于老人生火做饭时引发一场大火,将军第也化为灰烬。
记载着陈氏祖辈事迹的陈氏族谱也曾被大量烧毁。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开武馆的陈国炎返乡,看到有人要焚烧一套族谱,于是偷偷买下来带到香港,这才为陈氏族人留下一份历代先辈繁衍生息以及功名世系的历史记载。
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2011年,陈氏族人决定原貌复原陈氏大宗祠。挖下水道的时候,村民们陆续在大宗祠门前的空地下挖出十几块功名石,这又重新勾起族人们远去的记忆。
陈现能和村里的一些老人闲着没事,就拿出香港乡亲陈国炎保留下来的17卷族谱逐字逐句翻阅,也逐渐摸清陈氏祖先的迁徙史、世系图、子女功名等情况。“原来我们陈氏历史上曾经如此的辉煌。”陈现能感慨。
陈现能还发现,自己的直系祖先陈元茂在清朝还做过六品顶戴。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官宦人家的印记。“大部分取得功名的人,都离开了故乡。他们的后人,也都流散于海内外,很多已失去联系。”
民国之后,陈氏一族依然在这里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但陈氏族人再也鲜有显达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沧海桑田之变,就像村前流过的西江支流,变成了湖、变成了田,现在又变成了公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