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永绍每天早上都坚持打拳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郑诚 徐浪 周乐瑞 实习生 关闻欣 清晨,在佛山市三水区长岗村的乡间小路上,你总会看见这样一位老人:她满脸微笑,见人就打招呼。老人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看到路上有什么垃圾,都会捡起来放进袋中,然后扔进一旁的垃圾桶里。老人说,这样,村民走的路面会很干净。很难想象,这位善良的老人,今年已经103岁了。 三水的南丹山脚下,100岁的陈基明每天清晨6时就起床,打理他养的20多箱蜜蜂…… 在珠三角这个“世界工厂”内,“健康”、“长寿”这些字眼似乎很难与之挂钩。然而,就在珠三角的腹地、佛山市的西北部,却诞生了全国首个富裕型的“长寿之乡”。据统计,三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区内长寿老人扎堆,百岁老人多达73位,占户籍人口的18.7/10万,是国际上关于“世界长寿乡”标准的两倍多。 发展思路 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说不 生态保护是长寿之本,近十年来三水百岁老人增多 三水,因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而得名。然而,坊间还有“新三水”这一说法,就是指水泥、水稻和魔水健力宝。 三水的水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的80年代,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鼎盛期,占了三水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以水泥产业为主的落后产业带来的生态破坏,也成为三水人的发展之痛。 在事关生态环境发展的民众福祉上,在长远生态效益和短期经济效益两者之间,三水的决策者还是选择了前者。近年来,三水曾经的支柱产业水泥、陶瓷、印染企业或被搬迁、或被关闭,到去年年底为止,三水已关闭17家机立窑水泥企业的500万吨生产能力,关闭了19家陶瓷企业和12家纺织印染皮革企业。 “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GDP’必须让位于绿水青山。为了保护环境,我们甚至拒绝可以带来近12亿元产值的陶瓷企业进入三水。”三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绮红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三水的清洁生产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现已有40多家清洁能源生产企业,整个广东省只有七八十家。 在绿化上,三水也“出手阔绰”,近年来共投入绿化资金6亿多元,目前三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5.4%,林地绿化率为95.4%,是佛山市第一个“省林业生态区”。去年,三水还启动了“花园三水”五年建设计划,拟将三水打造成“城在森林中,村在花园中,路在绿荫中,人在美景中”的花园城市。 保住了青山绿水,三水近年来的百岁老人也明显增多。三年前,三水百岁老人的人数就已大大超出“世界长寿乡”的标准,被评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 “长寿背后蕴含的是幸福,没有幸福,就谈不上长寿。”三水当家人、区委书记卢立湃说,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三水百岁老人逐步增多,这是三水人幸福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自然体现。 据悉,为了让这些长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享”,三水区发放高龄津贴,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90岁以上老人每月150元,而百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取300元的高龄津贴。为此,三水每年财政需支出1300多万元。 幸福故事 百岁老人:50米亚运火炬传递最难忘 青山绿树、溪泉淙淙,这就是三水白坭富景社区给人最初的印象。 “吃完午饭后,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着粤剧,一边等着牌友们来家里打上两个小时的麻将。”这是现年104岁、居住在该社区的陆连桂老人平时最爱干的事。 陆连桂的小屋背靠一座小山,山上绿草茵茵,鸟语花香。“每天早上一起床,她就会拿着椅子坐在屋外,听山的声音。”陆连桂的女儿说,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只是由于上了岁数,腿脚不便。陆连桂说,自己平时生活都能自理,生活无忧。儿子还特意请了一个保姆照顾自己。在经济上,自己每个月都能从政府拿到480元的补贴(区镇各200元高龄补贴+新农保80元基础养老金),再加上儿子给的,每月自己还能存点钱。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在房子周围转转,然后就是看粤剧、打麻将。打麻将的都是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数我年纪最大。”陆连桂说,他们打麻将不来钱,“只是图个开心”。 同在富景社区,还有位非常出名的百岁老人———101岁的邝永绍。他的老伴也91岁了,两人相依为命了半个多世纪。每天早上,邝永绍就在屋旁的小菜园里练气功、打太极。饭后,在自家的小菜园里打理花果蔬菜,生活十分惬意。 因为身体好,在2010年的亚运会上,邝永绍被选为亚运火炬手,参加了火炬传递,成为亚运会历史上最高龄的火炬手。这之后,邝永绍就成了村里的名人,经常会有人来家中看他,和他聊那段50米的亚运故事。 长寿村:关停污染企业村民“回迁” 三水西南街道南岸村,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常住人口近6400人,80岁以上老人190多人,百岁老人两人。 上世纪90年代,南岸村的支柱产业是印染和电镀,村里的水塘、沟渠里的水经常都是五颜六色的,周边的树和草几乎全部枯死。“那时村里的生态破坏得很严重,很多老人因为受不了这样的环境,纷纷搬走了,年轻人也都跑到外面去打工,不敢回来。”村委会书记汤沃坤回忆起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南岸人逐渐意识到,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做法不可取,“我们算了下,这些企业赚到的钱,远远抵不了我们花在治理污染上的投入,而且环境污染了,对我们子孙后代影响更大。”痛定思痛,村里决定关停这些企业。 到去年,村里最后一间印染厂被关停。“池塘的水变清了,树和草更绿了,空气也好多了。”村民邓崇清说,现在南岸村出产的瓜果蔬菜在附近的集市很热销。“关停这些企业后,村里部分人担心收入急剧下降的现象并没有出现。”邓崇清说,靠发展农业,现在村里的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是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好多以前搬出去的人也陆续搬回了村里。 “现在每天起床后,我都要到处散散步,看看村里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闲暇时再去菜地里浇浇水,这样的生活,就是让我搬到城里去,也不换。”100岁的老人邓小莲说。 敬老成风:百岁老人成村中“一宝” “哦,你们找晚婆啊!我带你们去。”南山镇六和村委会上山村百岁老人黄美在村里的名气很大,村民说,她是村里唯一的百岁老人,是上山村的“一宝”。 “晚婆”居住的院落被一片密密的竹林包围着,空气中弥漫着竹叶的清香。一走进院落,记者就看见了“晚婆”,满头白发的她坐在地上,边晒太阳边拔身边的野草。“晚婆”的侄孙古天财说,“晚婆”虽然年岁大了,腿脚不大好,但还能自己走路。 “晚婆人很好啊,为人和善,又很关心人”,说起“晚婆”,村里人都对她赞不绝口。村里敬老爱老的气氛非常浓厚。年轻人也不嫌“晚婆”“啰嗦”,反而对她非常敬重和关心,每次从外地打工回来,他们都会带上不少水果或者礼物来看望“晚婆”,逢年过节时人就更多。留在村里的人也经常会带着些好吃的过来和“晚婆”一起分享,陪她聊天。 “晚婆人这么好,希望她长命千岁!”村里人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