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水网站-新三水人才网-新三水房产网

查看: 810|回复: 2

[水韵西南专栏] 西南疍家:浮城往事未如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7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凌晨三四点,林大叔撑船出江打渔,大约早上六点,他就会带着鱼获返回,将刚捕捞的鱼获卖给附近的餐店或是亲自拿到市场上卖。这种日常,林大叔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不同的是,与他一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西南河口的渔运新村,有一群在江上飘荡的人群——疍家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水上,日未出已作,月将落而息,靠捕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249eca6e3e9d9c2a91d670feb01c4908.png
疍家撑船出江打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珠三角地区历史悠久的水上居民,疍家人的生活与水紧密相连,被称为“海上游牧民族”。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常年漂泊在海上,以渔船为家,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如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部分疍家人已经上岸,其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独特的疍家文化仍在传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百年浮城疍家人 ·  
粤港澳大湾区是历史上水上先民疍家汇集、出没的地方。而三江汇流处的三水水系发达,西南河口也成为了疍家人聚集地之一。

c6f103bdfc3bf926fee8ef7c1065a17c.jpg
河口渔运新村的疍家艇

过去在这里的疍家人常年靠打渔为生,时常遭遇台风、暴雨的袭击,在四顾茫然、无依无靠的江面上,疍家人的生命如蛋壳一般脆弱,“疍”同“蛋”。
08a67f4708563504f546f4701b52aa32.jpg 疍家艇,就是疍家人的“家”

50多岁的林大叔是西南河口渔运新村一位普通渔民,十几岁就开始打渔,至今已有30多年的“渔龄”。他介绍道,每次出去打渔都是夫妇俩一起出动,丈夫棹艇,坐在船另一头的妻子也不闲着,撒网、收网、去除水草等杂物,动作相当娴熟,两人通力合作,显得相得益彰,就这样相伴打渔30余载。

cae5bcebedd302ebf6abd629a588ab51.jpg
打渔归来,疍家人在艇上清点鱼获

打渔除了辛苦的付出外,有时候还需要运气的垂青。凌晨三点撒网,六点去菜市场卖鱼,辛苦得来得收获并不一定如意,很多时候撒一网下去都没见几条鱼。但时至今日,林大叔夫妇依然放不下他们的船和网,依然选择“靠水吃水”,过着打渔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
16a1638e2796e4896516afb77f1cc6b8.png 停泊在西南河口北江边上的渔船

林大叔一家还会约上几个疍家亲朋,租上一个大渔船,一起乘船到东莞、中山、番禺等地打渔,一去通常都要两三天,期间也会遇到当地的疍家朋友,闲说家常事。这样以船为家、漂泊为生的日子,就是疍家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 别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之中一张古老的名片,疍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独特而有魅力,或是咸水歌、水上婚嫁等疍民风俗;或是艇仔粥、炒田螺等疍家美食;或是“疍家打醮——无得弹”等民间俗语……如今,传统的疍家已不常见,但独特的疍家文化仍在流传,水上婚礼便是其中之一。

7ef0a0fd2e44b83c660bec06c9b64051.jpg 疍家的水上婚礼

嫁娶之时,渔民们把船泊在大堤的港湾,在水上、沙滩上举行渔家特有的水上婚礼。“以前哪家的疍家男孩看上疍家女孩,就要托媒婆乘船去说媒。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能闹上三天三夜,当天一早就忙活起来,开始联系疍家歌唱队、布置花船等等一系列工作。”对于自己当年水上婚礼的细节,林大叔记忆犹新,他还叹息道,疍家水上婚礼习俗从古至今都有流传,但因为时代变迁,很多习俗细节都已改变,今天的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太了解疍家婚礼的习俗。

0329500eb2ffb4aa9a436853cad430b3.jpg 在船上举行的疍家婚礼
现在疍家人的婚礼也改为在酒店、餐厅举行,水上婚礼因此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如广为流传的疍家美食一样,水上婚礼作为疍家文化的印记也被人们传承至今。2007年,水上婚礼入选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如今的三水特色节庆中,人们也还能看到水上婚礼的表演。




· 从水上漂至陆地的变迁 ·   
一条条木板拼接成框架纵横交错,一个个渔排网箱呈网状相连,船对船,层层叠叠……林大叔回忆以前这里的疍家艇挤得密密麻麻,如今还停靠在岸边的疍家艇已经稀落许多了。
0d18c6c09f483e58a994e3e42ae91ea0.jpg 如今还停泊在河口北江边的疍家艇已经稀稀落落

河口的疍家人,浮家泛宅,以水上运输和渔业捕捞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江边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已成历史。林大叔也不禁感叹道,以前生活不分昼夜,风里来雨里去,放网收网,打渔卖鱼,一家人常年吃住都在10米长、1米多宽的船上,但如今,这片区的疍家子女们不再单纯地靠水吃水,各有发展,大多都选择了“登陆”,在岸上工作生活、娶妻生子,却很少如林大叔的大儿子一样,依旧选择与父亲坚守捕鱼事业。

87a58ae6c5b014a76ed9f9ea4e7fc13a.jpg
一大早,渔民就把鱼获拿到河口市场卖,大约11点,便从早市回来继续忙活


1afa41261c24f334623e4bbd6289c513.jpg
疍家人靠一座座自己搭建的窄木桥上岸

生活形式的改变,并不等于摒弃一切,老一辈人认为,虽然离开了船,但他们的根还在水上,家就是船,船就是家。而今,随着漂泊的水上人逐渐“上岸”,疍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则尤显珍贵。

扫描以下葵花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进入“抗击疫情”专区
生成您的专属“粤康码”



006bf5e5e2e6764e014af8cf1a9379d8.png

采编:佛山新闻网 麦雪丹
图片:佛山新闻网 杜静秋
审校:西南街道宣文旅办、刘丹红、李细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鲜花

2116

帖子

5660

积分

金鱼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11-28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要赶快建一个蛋家博物馆,收集现存的文物,不然过些年,这一代老人去了就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鲜花

2116

帖子

5660

积分

金鱼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11-2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正好结合半江桥等文物,或者就在半江头处室内,但怕洪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