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武的醒狮见得多,逗趣的猫狮你见过没有?猫狮,是将“猫”态与“狮”形相结合的一种武术艺术,在三水区南山镇六和村,就流传着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猫狮源于广东武术宗师洪熙官,后经其传人冯庚长、周世昌传入三水六和,在当地历代相传,长盛不衰。每逢重大节庆或喜事临门,村民就会表演猫狮,增添喜庆氛围。不过,近些年,面对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三水猫狮盛况不再,甚至面临生存的困境。如何传承猫狮,是三水非遗传承的一个新命题。
猫狮是在广东醒狮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将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融合起来,既有狮子的雄壮威武,又有猫的活泼可爱。脚步轻盈 威猛灵动猫狮,又名猫形狮。猫狮的狮头四角分明,左右对称,嘴作椭圆形,形神兼备,不怒而威。着色方面,多用黑色猛料,使狮子表现得凶猛、粗犷;狮尾也被改短,使其舞动起来更加威猛灵活。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乐新强说,一直以来,岭南舞狮之风浓厚。经过上千年的流传,逐渐形成“虎、鹤、猫、蠄、蛙”五大流派。猫狮与其他流派狮艺在运动技术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步法、身法、神态和鼓点。步法上,猫狮以碎步为主,即所谓的猫步,配合跳跃,有别于传统舞狮的麒麟步,口诀有“不走麒麟不走横”;身法上,猫狮多低伏高蹿,回身带翻滚,少直立,与传统舞狮有明显的区别;神态上,猫狮以“灵”为精髓,突出猫的刁钻活泼,有别于传统舞狮的威武霸道。“我们玩猫狮可以悠闲地舞一个多小时,而传统舞狮可能15分钟就要休息一次。”乐新强介绍,相比传统舞狮的刚猛有力、耗时耗力,三水猫狮脚步轻盈,更能体现猫“见物必疑,见青则喜,见红则惊,见柱则咬,见水则戏,见台阶则探步试足,探首凝望,反复闪缩,进退迟疑才踏足登临”等性格特征。因此,猫狮被不少武学宗师称为“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灵猫捕鼠敏捷”。鼓点方面,与传统舞狮采用“三声鼓”“五声鼓”和“七声鼓”混搭的鼓点不同,猫形狮以“七声鼓”为主调,配合“梅花七声鼓”和“反调七声鼓”,不用“三声鼓”和“五声鼓”。“猫狮之所以选择七声鼓,是因为七声鼓的鼓声较为绵长,不像三声鼓那样紧凑、威严,更能体现猫悠闲自在的特性。”与乐新强搭档多年的鼓手乐学攸介绍。相较于传统舞狮,猫狮节奏相对缓慢,但同样讲究腿功,要“四平八马”。其中,踩沙煲就是检验猫狮师傅的一道功夫。沙煲是广东民间用来煎药的陶制器皿。踩沙煲,就是把煎药用的沙煲反转过来,煲嘴和煲耳以及煲口都接触地面,再按一定的方位排列在舞台,由猫狮师傅跳上沙煲,表演各种难度技巧动作。而且表演期间,绝不能将沙煲踩破。因此,能够踩沙煲表演的猫狮师傅无一不是轻功高手。相传,功夫精湛的猫狮师傅能够同时踩上7个沙煲表演狮艺,将猫狮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猫狮在运动套路、技法、神态、狮鼓和狮头扎作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技术特点,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除了三水,江门鹤山、韶关翁源、广州从化等地都有人舞猫狮。”乐新强说。
乐新强(右)、乐学攸(左)介绍猫狮狮头的特点。
源自洪拳 传于三水
说到猫狮,不得不提的是广东武术名家、洪家拳祖师洪熙官。洪拳是舞狮的基础,每一个学习舞狮的人必须先学洪拳。相传,洪熙官将舞狮的精髓归纳为“神而灵之”,突出一个“灵”字。过去因为条件限制,人们较难真实地从狮、虎等猛兽身上了解它们的习性,于是洪熙官转而向同科动物——猫的身上寻找灵性,要求习舞狮者必须先从猫玩线球开始观察学习,捕捉它的神和形,只有做到神形兼备才能体现狮子的灵性。而狮艺的流传则要从洪熙官的徒弟李祖宽说起。李祖宽早年在肇庆鼎湖山师从洪熙官学习武术,后遁入空门。多年来,他虽然身在佛门,依然收徒传授洪家拳、舞狮,其中较有名的徒弟丰宁寺和尚邝能在云游方外时,又将一身武艺悉数传授给了鹤山沙坪镇越塘村大朗坊人冯庚长。冯庚长将舞狮技艺发扬光大,成为猫狮祖师。据传,冯庚长在猫玩线球的基础上,将猫睡醒伸腰、洗脸舔毛、玩弄线球、撒娇卖乖、撕咬打闹、磨牙利爪(即抓咬台凳脚)、伏低蹿高、捕鼠戏雀等典型生活习性融入原来的舞狮运动中自成一格,逐渐从虎形狮衍变成猫形狮,即所谓的狮形猫性,最终形成猫狮流派。那猫狮是怎样传入三水的?乐新强表示,冯庚长成名后,曾受邀传授武术和舞狮。彼时,新加坡籍华人罗返和肇庆四会大旺人周世昌(荣华)是其入室弟子。其中,罗返将猫狮传授给了肇庆百年红船世家——西江孖仔记。而周世昌(荣华)则在清末民初,应三水六和镇乐屋村乡绅之邀到该村设馆授徒,将猫狮的运动技术传授给乐家子弟,最终在三水六和代代相传。在三水猫狮众多传人中,让乐屋村村民最津津乐道的是猫狮传人乐永福。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陈心陶来到三水六和、迳口等地探寻血吸虫病的病因及防治办法。其间,乐永福多次陪同陈心陶前往草塘勘察,成为一时美谈。
乐新强(中)表演猫狮,乐学攸(右)在一旁打鼓。
艰难传承 盛况不再
2014年,猫狮入选三水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三水猫狮这一非遗文化也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以前村里个个都会舞猫狮,现在连一个狮队都拉不起来。”乐学攸回忆,二十世纪**十年代,村民都以学舞狮为荣。曾经,乐学攸、乐新强两人还是村里有名的黄金组合,一人奏鼓,一人舞狮,默契十足。每到过年,他们两人就会跟其他村的师傅聚在一起,派出舞狮拜年,其中猫狮以其谐趣、逗乐的特点尤其受欢迎。可惜,随着时代发展,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加上年轻人不愿意学,猫狮文化逐渐失传。“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学容易的,舞狮难度大,很多年轻人都怕辛苦,给钱也不肯学。”乐新强感慨,因为舞猫狮集武术、舞蹈、杂技于一身,要表演站梅花桩、爬桌子、倒立、翻跟头等各种高难度动作,有一定危险,不少年轻人学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学了。“我年轻那会儿,一个狮头用不了多久就要换。现在,狮头经常是放在家里保养,像新的一样。”抚摸着狮头,乐新强神情有些落寞。除了外在因素,更多是个人的无奈。旧时,武人舞狮,在勾栏瓦肆之中,是藏武于狮、藏武于民的表现;而今,舞狮者多会为生计忧虑。乐新强说,他是北江水泥厂的一名工人,大部分时间在水泥厂度过,除了周末,几乎没什么时间舞猫狮。而且乐新强今年已经58岁,搭档乐学攸也67岁。无论是年纪还是体力,两人都渐渐衰退,难以复现舞猫狮当年的辉煌。前几年,他的另外一个搭档乐伯忠去世时,他也曾陷入迷茫:是放弃还是坚持?“我左思右想,如果我们真的放弃了,这门手艺可能真的就失传了。”难以割舍心中对猫狮的热爱,加上同门师兄弟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乐新强选择继续追寻他的“猫狮梦”。每个星期,他都排好时间表,抽空教村中的孩子们舞猫狮。乐新强和乐学攸甚至还每周抽两天时间,专程从南山搭乘公交到西南同门师兄弟的武馆教授猫狮兴趣爱好者。所幸一些六和村青少年和猫狮兴趣爱好者等看到有人愿意教,纷纷来学习。这让乐新强、乐学攸等人看到了希望。“不管环境多么艰难,我们还是要把猫狮传承下去,至少让这门手艺不会失传。”乐新强说。
对话
三水猫狮非遗传承人乐新强: 希望社会各界关注三水猫狮文化
来源丨佛山日报 编辑丨绿韵南山微信编辑小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