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负债高达1.2万亿,不论是投资人,还是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更或是普通购房者,都在期待绿地早日走出困境,毕竟这个行业再也容不下如此体量的企业暴雷了。
作者 | 戴雪 01 向“国资”伙伴们变相融资
这家拥有上海国资背景和笃信“做最懂政府的商人”的掌门人的公司,这两年一直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搞钱”、“降档”这两件事上。
不同于其他开发商,绿地控股似乎牢牢掌握了眼下的融资密码——花式抱住“国资”大腿。 11月30日,绿地控股公告拟以30亿元出售全资子公司绿地地产集团持有的上海地产星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星弘房地产)60%股权,买方分别为绿地控股第二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及第三大股东上海城投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城投资产,二者分别出资15亿元,各购买星弘房地产30%股权。 较为罕见的是,绿地控股还做出承诺,在收到交易全款后最多2年,将按两家国资企业实际投入金额加每年8%收益之和回购上述60%股权。若届时标的评估值高于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资产实际投入金额加每年8%收益之和,则按届时评估值进行回购。 而这大股东驰援30亿元的另一个解读,是绿地甩卖资产,让大股东接盘,左手倒右手,变相融资。以出售资产来降低负债,是不少房企都会选择的重要方式,绿地近两年降债降档的压力非常大,出售资产是快速降债的有效办法。 也就是说,通过抵押星弘房地产的股权,绿地向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与上海城投集团获得了一笔两年期的借款,但在这个节骨眼,30亿元还是属于“雪中送炭”的。 从公告看,截至10月末,星弘房地产的总资产约24亿元,净资产8.14亿元,60%股权对应约4.9亿元,据此计算,这次股权转让溢价率已经超过500%。 业内人士的解读是,绿地本身持有的商业类物业多,对资金的占用高,但现金回流普遍较慢,选择出售的方式虽然回报率可能不及预期,但对短期降债的效果非常明显,也更有利于保持合理的现金流。 这30亿元是否只是一种股权转让的包装?绿地的国资大股东们,怎么可能算不过来这笔账。绿地后期可能还会采取积极行动,更大层面推进财务结构向更健康方向发展,比如出售更多资产。 事实上,仅最近一个多月,从与各“国资”的密集互动中,我们也可窥知绿地难从公开市场融资的焦虑。 11月25日,绿地控股出质上海绿地恒滨置业11.98亿股权,质权人为广西国资委,对应股份比29.23%;11月23日,出质上海新华发行集团1.03亿股权、绿地集团南京峰创置业21.23亿股权,质权人分别为广西国资委及中信银行南京分行;11月3日,出质上海松湛置业545万股权,质权人为湖州南浔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背靠湖州市南浔区财政局。 股权质押不属于债务融资,从各位国资伙伴们那里融到钱,还不计入负债,对绿地来说,可谓一举两得。从公开资料看,2015年以来,绿地控股参与了包括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广西建工等在内的地方国资混改。 短期看,绿地控股在寻求更多稳定的投资,努力降负债,以求早日转“绿”。但从长期看,一旦绿地控股出现资金面方面的问题,最终衍生的连锁反应或将更广泛。
02 在微妙的时间“去地产”
今年11月12日,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所属行业类别已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这一轮自救,源自其早前“红档”身份难下,以致于宁可割舍起家的房地产业,扎进建筑业。
不论是投资人,还是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更或是普通购房者,都在期待绿地早日走出困境,毕竟这个行业再也容不下如此体量的企业暴雷了。
|